國外很多華人其實都與國內有著一定的聯絡,張汝金也不例外。
時任燕京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的王楊元院士,後來的中芯創始人,現階段就和張汝金保持著一定的聯絡。
但這個時期很多人都對張汝金出自灣省的身份很敏感。
可見證過張汝金為國內晶片產業發展的奮鬥史,袁梁又怎麼可能去懷疑呢!
“我相信邵先生,相信尹教授,同樣也相信張教授!”
“你見過邵先生了?”
“我雖然沒見過邵先生,但邵先生這兩年在國內的舉動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邵先生既然這麼看重張教授,我就不該有任何的懷疑。”
袁梁口中的邵先生,也是張汝金曾經的頂頭上司,曾任德儀副總裁的邵梓凡先生。
而張汝金之所以堅定要在國內建晶圓廠,與兩個人分不開。
一個是張汝金的父親張錫倫老先生,另一個就是他在德儀的領路人邵梓凡先生。
張汝金第一次去到國內,就是代替邵梓凡回國演講,後來才在黔省先後捐建了二十餘所學校。
“沒想到你對邵老師的情況也有關注,尹教授說得對,不能用看待晚輩的眼光來對待你。不過你剛剛說到的困難只是一方面,就算是邵老師,恐怕也無能為力。”
袁梁卻堅定道,“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找到突破口,我相信邵老先生,也相信張教授。以目前崑崙科技的情況來說,能幫上忙的地方確實不多。
但崑崙科技的目光從來都不是眼下,浦江的半導體產業鏈還不太成熟,貿然引入晶圓廠也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有一天浦江的條件允許了,崑崙科技一定會盡全力為晶圓廠落戶浦江鋪平道路。”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內地那麼大的市場,肯定是需要有自己的的晶圓廠的。
不管今後到內地建廠的人是不是我,你去做這些都不會白費。你剛剛說晶圓廠只是一方面,那其他的呢?”
張汝金沒有在建晶圓廠的事情表現出任何的態度,反而是果斷的轉移了話題。
畢竟這時候的張汝金還沒有受到邵梓凡的委託,也還沒接待過電子工業部的考察,感受不到國內的真誠,也感受不到國內對晶圓廠的強烈需求。
袁梁知道適可而止,才接著道,“張教授是德儀的資深工程師,對德儀的情況應該也很瞭解。我還想諮詢一下崑崙科技如果以代工的模式與德儀合作,會有多大的可能性。”
“跟積電一樣只做代工?”
袁梁搖了搖頭,“只是放棄研發,專注做代工和產品。”
張汝金不由贊同道,“你倒是明白想引進德儀的技術不太可能。內地的市場很大,如果你們能以只做代工和產品的方式去談,的確有很大斡旋空間。
要是能談成,在內地建晶圓廠的難度也會相應的降低。
你們可以先嚐試跟德儀溝通一下,看看文森蒂先生對這次合作的態度是怎樣的,如果有可能,到時候我再讓我老師幫你們說說話也不是不可以。”
袁梁微微躬著身,“那就先謝謝張教授了,不過崑崙科技才剛剛開始,與德儀的合作可能會晚一些。
但國內人才輸送的事情,卻是宜早不宜晚,我會把所有的麻煩解決之後再把人交到張教授手中,這點還請張教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