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後道,“企業首先得要活下去才有希望,倪老的想法是很好,但聯想作為企業卻不能只靠那點補貼整天嗷嗷待哺。
國內環境如此,計算機高科技又是一條充斥資本和人才的路,聯想如今的危局也只有走柳總的路才能緩解。”
遺憾的是,柳傳智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在認識了資本的魅力後,便被聯想這條大船推進了時代的激流中。
“所以你就以資本開道,引入人才建立實驗室想要開啟突破口?”
“翁校慧眼!”
可翁烈卻搖了搖頭,“少滑頭,這雖然是個不錯的方式,但晶片半導體領域的突破口又豈是那麼容易開啟的?”
袁梁這才笑了笑,“所以我這不是來找翁校幫忙來了麼?”
“找我幫忙?”翁烈有些疑惑,他本以為袁梁找他是因為實驗室的事情,可聽袁梁這麼一說,似乎又有些不對味了,“幫什麼忙?”
袁梁正色道,“我在美帝見到了灣省的張汝金教授,張教授在晶圓廠建設方面比較有經驗,目前已經在曰本、灣省、新家坡這些地方都建設了很多的晶圓廠。
張教授答應接收一批學生前往新家坡參與晶圓廠的建設與運營,崑崙科技手上沒人,這不是來找翁校要人來了麼?”
“你說的是新家坡特許半導體的晶圓廠?”
袁梁點了點頭,“是的,張教授目前就是晶圓廠的總負責人。”
翁烈張著嘴,愣愣盯著袁梁,片刻之後才抖動了下僵硬的面龐,“你能說服張教授?”
袁梁知道翁烈的意思,“我跟張教授提過相關的問題,但目前來看有些不太現實。國內的情況不比新家坡、曰本這些地方,是很受美帝的禁令限制的,張教授只要還在德儀工作,就不可能到國內來建晶圓廠。
另一方面,浦江還沒形成相關的半導體產業鏈,還沒有相關的半導體人才培養體系,晶圓廠就算能落戶浦江,短時間內也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翁校應該知道,要在浦江發展半導體產業鏈,不是崑崙科技一家之言就能決定的。”
翁烈若卻是不太認同袁梁的話,“浦江的半導體產業多少還是有些基礎的,南北兩個半導體基地,南邊的就在浦江,現在也孕育出了貝嶺、華虹這些半導體企業。晶圓廠要是能落戶浦江,必然能將浦江的半導體產業推高几個檔次的。”
可袁梁接下來的話卻讓翁烈徹底陷入了沉默。
“張校長既然提起貝嶺和華虹,應該對華晶也不陌生。
908落戶華晶,從90年8月份開始,光是專案審批就花了兩年,專案款項各部門推推諉諉到如今也沒有完全落實。
908當時規劃的是0.8微米的生產線,如今4年過去了生產線都還沒全部運到國內,等華晶的0.8微米生產線能正式投產,華晶又會落後幾代呢?
英特爾最先進的工藝現在已經到0.35微米了,摩爾定律可不會等我們。”
袁梁何嘗不想讓張汝金把晶圓廠建到浦江來?在德儀他腦子進水了才去跟張汝金說什麼浦江的半導體產業鏈不成熟?
都不是,縱使浦江的半導體產業鏈不成熟,但國內龐大的市場撐起一座晶圓廠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沒有經歷過華晶的失敗,國內很多人還意識不到不到晶圓廠的時效性與重要性。
這也是為什麼袁梁要拐個彎用財務軟體來提升崑崙科技的影響力,而不是直接搞錢引進晶圓廠。
只有大家都重視了,晶圓廠才能發揮他應有的價值,也才有可能追上國外的步伐。
光憑一己之力想要改變半導體產業的現狀,除非袁梁重生的時候帶了個超逆天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