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郡主的母親是當初跟隨大元朝廷北撤的漢人官員家庭出身,這郡主從小就從漢人母親口中得知了很多中原地區才子佳人的故事,她不喜歡身邊滿身羊騷味的蒙古男子,十分嚮往中原帝國那些優雅的做派、精緻的布料首飾,以及儒雅清俊的男子。
她本人對大周也沒什麼成見,李昭雖然缺德了點吧,但只搶了東西,好歹沒殺她的人,目前她對大周沒什麼敵意。
加上那個李晵,據說是大周皇帝的親孫子,真是兼具了男人的孔武有力和大周男人的儒雅溫和,實在令她心動。
人家跟她說李晵公子訂親了,她得做小的,雲鷹郡主也不介意。
蒙古男人是不分妻妾的,幾個妻子裡,一般誰孃家勢大,就誰做主。所以雲鷹郡主也沒搞懂什麼妻啊妾的,打聽到跟李晵訂婚那個姑娘孃家不怎樣,於是乎一心想著可以嫁給李晵就滿心的歡喜和期待。
京城內,對此一無所知的宋清月高高興興地拉著孟晚楓北上見夫君去了。
三千頭羊和九百頭牛啊,真是發財了啊!
另外也是為孟晚楓考慮,靖王那個王妃雖說不是什麼家世過硬的世家貴女,可也有跟小寧氏不相上下的心機。
可小寧氏這兒有肅王死死壓著,不敢作什麼大妖,可靖王妃不同,靖王是個窮光蛋,這個王府這些年都要依靠靖王妃的孃家幫襯才能勉強維持住體面。
靖王是拿靖王妃沒法子的。
她明知李晵有軍務在身,硬是不肯推遲婚期,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到底,還是要孟晚楓跟一隻大公雞拜堂!
她明擺著就是要讓這位大兒媳婦沒臉,讓大兒媳婦沒臉就是讓大公子沒臉。
這可不行!
宋清月不同意!
這不,正好李晵受傷了,可以藉機把李晵接回京城養傷,還可以跟孟晚楓好好成婚。
宋清月得意洋洋地想著,女主日後怎麼也不會對肅王府抱有惡意了吧?
畢竟她這個肅王世子妃可是為女主鞍前馬後了,又是送錢,又是為了她的婚事操心的,絲毫不知自家那位反派夫君幹了什麼缺德帶冒煙的事。
北上去草原的一路上她都在思考四皇子靖王殿下這個人,因為跟男主身世、人設有關,所以原著中寫得十分詳細,她記得也比較清楚。
原著中,靖王對自己的王妃態度很糾結,他們剛成婚那段時間還算得上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可王妃早些年因為年紀小,流過兩次產,期間屢次對後院的其它女人下手,導致各種流產、滑胎事件頻發,那時候靖王出於對王妃的欠疚,不曾追究,可心底也對這個精於算計的王妃漸漸厭惡起來。
於是他一邊覺得愧疚,一邊覺得厭惡,一邊在其它女人那裡尋求安慰,一邊又按照“規矩”把整個王府的管事權全權交給失寵的正妃。
他自己作為男人,按照“規矩”不干涉後院瑣事,對於後院女人們之間的爭鬥基本上就是逃避的態度。
如今,整個靖王府內鬥十分嚴重,混亂不堪。
而靖王殿下在大兒子李晵身份問題的處理上也表現出了同樣的糾結。
李晵是由隨軍伺候的侍妾所生,生出來的時候那個侍妾就死了,李晵是記在王妃名下的,從族譜上看,他就是肅王府的嫡長子。
可僅僅半年之後,以為自己生不出孩子的靖王妃偏偏就有孕了。
其實那時候,孩子才半歲,就算再改回去也沒什麼,可偏偏靖王殿下就是覺得那樣不妥,已經定了的事,怎麼能說改就改呢?
但他在世子之位的冊立上又不這麼堅定了,他總是想要按照規矩給自己的正妃尊重的,但他同時又希望王妃可以讓步,可以主動接納記在她名下的孩子。
於是這麼些年過去了,世子之位依舊空懸著,李晵的身份依舊尷尬著。
宋清月對靖王殿下這性子也是感到無語極了,他自己守著規矩,就希望其它所有人都跟他一樣都守著規矩。
可人家不守規矩的時候,他又不主動出手整治、懲罰。
原著裡,靖王后來的諡號是仁宗。
可就是因為他的仁慈,等李晵繼位的時候,朝中全是一堆被養肥寵壞了的文臣,導致了李晵上臺後施政困難重重。
年紀輕輕的,就被政務熬壞了身體。
可見史書上記載的仁君多數只是對官僚統治集團仁,卻不是對百姓仁。
這可不是宋清月喜歡的皇帝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