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柿子肯定要挑軟的捏;
重要就在於一個字:快!
只要能迅速敲掉克拉德一方,打通全面戰線,屆時卡巴耶夫一方將落入腹背受敵的局面。
當然,一個涉及接下來全線戰爭走向的作戰計劃,自然不可能只有這麼點爭議的地方;
諸如各方出動的兵力多少,隨之再次陷入了爭論內;
基於不需要全部兵力合併,各方雖然同意各自分出一部分戰力,但戰力的多少卻是個問題;
首先,肯定不可能是平攤;
像奧登一方,幾乎都快被卡巴耶夫方面打崩了,肯定已經很難再掏出多少家底;
斯諾德、函姜,乃至丘爾斯方面,雖然還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
尤以函姜、丘爾斯兩方,將是計劃後續圍點打援的主力,必然需要儘量儲存實力;
總之,說來說去,最大的一部分兵力供給,無疑到了勞爾那傢伙的腦袋上。
對於這種情況,勞爾那老東西自然極力推輓;
可在各方的壓力下,對方最終還是不得不選擇了妥協,承擔六成、既總數六十個軍團級的戰艦叢集;
至於剩下的,則由斯諾德承擔兩成,函姜與丘爾斯各承擔一成,共構建整一百個軍團級的戰艦叢集。
如果換其他時候,一百個軍團級戰艦叢集,對於各方而言,雖然不能說輕而易舉,但也是無傷大雅;
可戰爭打到現在,一百個軍團級的戰艦叢集,絕對不算是個小數目;
尤以這股力量,只是用來奇襲、佯攻;
當然,如果在計劃後續實施中,克拉德方面如果真被拖住,這股力量則會由佯攻瞬間轉成真打、直接敲掉第二戰區指揮部!
從計劃支撐的戰艦叢集,到奇襲的行動路線,乃至戰略目的,陸續被眾人完善;
但是!
直到最後一點時,再次出現了問題——
具體指揮者!
之前奧登提議成立聯合指揮部時,各方雖然嘴上不說,但實際心底都希望總攬大權;
可現在,卻截然相反,一個個都推諉、婉言;
首先,一百個軍團級的戰艦叢集,並非各方的全部實力,遠沒有那麼巨大的價值;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次奇襲計劃的具體指揮者,有著太大的生命危險!
一旦從外線貫穿進第二戰區,單是來自克拉德方面的零散軍力,其實並不意味著是個小數,很大可能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尤以克拉德主力一旦馳援前來,那下場只會更慘、幾乎必死無疑。
當然,各方也可以選擇讓麾下的將領去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