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送禮文化在我國曆史非常悠久,沒辦法,誰讓我們歷史本來就很悠久嘛~
其實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帶著禮物與人相見的禮儀,
比如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中就有描述: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贄(zhi。”
馮浩還很貼心的讓導播把這個字打在了背後的白板上。
“我去,這個字他要不念出來, 我都不知道怎麼讀。”
“一開始我還以為主持人說的是痣呢,還說帶痣啥意思,沒痣就不能見面了嗎?”
哈哈哈,這人的話也逗樂了他身邊的人。
馮浩嚥了咽口水,緩緩道:
“那什麼是贄呢?
也就是見面的禮物,如果主人辭謝, 說:來就來了,還帶東西幹啥呢?
那麼客人就要回答:‘不以贄,不敢見尊者’,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帶著禮物,怎麼敢來見自己所尊敬的人呢?’
再翻譯過來就是,哥也是講排面的,如果空手來,難道讓鐵子瞧不起我?”
哈哈哈,觀眾笑得稀鬆平常。
有些人沒進入狀態,有些人則覺得這個沒什麼笑點。
後臺的楊歪歪有些擔心,這種輸出文化的模式的嘗試是不是有些冒險?
畢竟第一期的模式沒問題,就該照搬...
不知道是不是他被網上的惡評影響了...
馮浩不慌不忙地繼續說:“由此可以得出,在那個時期,同事之間送禮已經很普遍了,但是具體送什麼呢?
《儀禮》中還記載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隻雉,這裡的雉就是一種野雞, 另外據《周禮·春官》記載,那時候庶人朋友之間送禮是送野鴨,所以那時候古人串門,真正做到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
觀眾們情不自禁地跟唱了起來: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
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
咿呀咿得兒喂
哈哈哈!
現場氣氛變得十分活躍。
馮浩也是一臉輕鬆:“士選擇雉作為禮物,並不是因為它是網紅食品能煲湯,或者滋補潤肺能壯陽。而是因為古人認為啊,雉這種動物,將要捉的時候,會迅速自殺,所以用雉作為見面禮,藉此提醒對方,作為士,你要守節死義啊!”
說實話,這一段效果不太好,主要是剛才一個贄,現在又來一個雉,觀眾傻傻分不清楚。
馮浩也感受到了現場的反應有些冷淡,但是他不能慌,他一慌了, 那就全完了。
“有意思的是過幾天士乙拜見士甲,會把這隻雉回送回來, 意思是說, 我不能無緣無故接受你的禮物,讓外人看看我們沒有利益交換,所以還雉來了,這就是那句著名的:“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的由來。”
馮浩故意加快了這段話的節奏,然後引出了下一句話:
其實我們現代的同事關係也一直貫徹著這句話,比如同事結婚你會用紅包送禮,等你結婚了同事也會用紅包還禮,當然如果是王哥這樣一直找不到物件的,送紅包就相當於繳納單身稅了。”
哈哈哈!觀眾紛紛望向前排的王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