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一句的最後一個“催”字卻讓人有些浮想聯翩了。
是號角響起,在催出發嗎?
意思是我們將士喝酒,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
這可就有些問題了啊!
你這是在挑釁皇權嗎?
又或者這個字是與前面的馬上二字相連的,一次是在馬上彈琵琶,以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幾位大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吃不準。
只能屏氣凝神,等待著王羽後面的句子,然後前後聯想,再進行判定。
王羽突然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嘶————”
幾位大儒,不禁輕吸一口涼氣。
眉宇間的疑惑,更甚了。
他們口中默默唸著王羽所作詩句。
王羽這最後兩句,若是順著前兩句的詩意來看,應當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
整首詩,似在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
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
但仔細琢磨,卻又似有另外一層意思。
似是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
表達了王羽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什麼東西,一旦有了爭議,就容易激起人們的探知慾,會下意識的想要研究透徹。
這一首曾經經打動過無數熱血男兒的千古絕唱,本身就有這不少的爭議。
王羽抄這首詩,就是要讓這些個老傢伙,多掉幾根頭髮。
“呼~~”
不知過了多久,一些人長長撥出了一口濁氣,從詩的意境之中,回過了神來。
看向王羽的目光,皆是變了很多。
從王羽的經歷來看,第二種似乎更加貼合這首詩。
他一路征戰,雷厲風行,殺人無數,見慣了太多的生死,能作出如此詩句,亦屬正常。
沒有等趙萱萱說話,亦沒有給大儒們發問的機會。
王羽嘴角冷笑:“下一首,我以思鄉為題!”
這......
眾人都感覺有些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