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簡英出門了,她開啟電腦,螢幕上還開啟著她之前查廈市歷史的頁面。
其實後面的部分她在沈桓家裡的時候已經看完了,但是目光轉到螢幕上,還是忍不住回想起後面的內容。
那上萬人選擇了拖家帶口前往南歸島,基本上也就是在向尋卞國主宣示了立場——他們不願成為南國的「附庸」,哪怕擔上謀逆的罪名也要重建新尋卞國。
而剩下的兩萬多人雖然選擇了留下來,但對國主多少是有些怨氣的,可是想到國主自己都保不了自己的生命能到哪一天,又哪裡有餘力去護住他們?
也許歸入南國才是最好的選擇吧,至少現在來看,不會發生流血的戰爭,他們這些人也能居有定所,飽暖無憂。
可就在世人以為這就是尋卞國最後的結局時,卻在去往南歸島的人離開後的二十天後,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海面掀起驚濤駭浪,一場毫無預警的海嘯突然降臨。..
南歸島附近的小島盡數被海水吞沒,南歸島也被巨浪極度摧殘,雖然颶風退去後,南歸島只有三分之一被
淹沒,但島上沒有一處完好的設施,而二十天前陸續轉移到南歸島上的人卻有三分之二都不知所蹤。
僥倖生存下來的三千多人也因為食物和水的匱乏再折了一半。
南國的人是在兩天後海面適合航行時才出發前往南歸島的,而帶給他們這些倖存者的卻並不是一個好訊息——
他們的少年國主已經在兩天前的黎明,也就是颶風襲擊南歸島後便離世了。
其實少年國主在當晚就快挺不住了,只是為了等到南國掌權者的三個承諾——
盡力營救並善待這次災難中從南歸島倖存的尋卞國人,以本國領土的名義守住南歸島,抹除他這個「亡國罪人」的生平痕跡。
所以在正史是無從查到這位少年國主的任何介紹的,包括名字和具體年齡,倒是在野史中有傳聞說這位少年國主對那場海難是提前有所預知的。
因此後人對這位少年國主的評價褒貶不一,有說他為了一己之私讓幾千國民喪生於海難中,也有說他是為了顧全大局,如若不然,尋卞國難免流血之爭,且永無安寧之日。
當然,野史就是野史,而且有關這位少年國主的生平詳細記載也都銷燬,更是無從查證。
期栩卻覺得,在那樣一種緊急的情況下,少年國主的選擇恐怕也是無奈之舉,若他有足夠的時間去運籌帷幄,何必擔上這個罪名也要去冒險呢?
而他又是極會審時度勢的,如果不是他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了南國,也不會有現在的南國第二大海產城市和南國前三旅遊城市的廈市。
當然了,廈市在百年前就因風景獨特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只是在二十年前才漸漸在旅遊業中展露頭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宋佑明。
這就要說到南歸島後面的歷史了——
雖然當時的南國掌權者應下了那三個承諾,可南歸島一次兩次的被淹沒,南國的高層其實並不看好南歸島的發展,鄰國同樣抱著保留的態度觀望著,倒是從未想過去爭奪。
因此幾百年來雖然再未發生過像當年那般嚴重的海難,南歸島卻未被重視過,只作為稀缺資源的供應地和海產的週轉地用,幾乎成為半個荒島。
而從二十多年前開始,隨著旅遊業的逐漸發展,漸漸有登島的投資者開始把目光放到了南歸島上,只是因為南歸島的「黑歷史」,願意去冒這個險的人並不多,其中便包括宋佑明。
只是近二十年下來,當年受到投資者鼓動的人雖然不少,真正能堅持下來的卻只有宋佑明,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宋氏。
說起宋佑明,起先沈桓以「阿深」的身份提議讓她換個城市待待的時候也是有提過宋佑明的,所以對這個名字,期栩並不陌生。
而午飯後簡英的話也的確讓她有些動容,難道她真的要「冒險」一次?
既然是冒險,那其實嶽瑾煊那邊她也可以不用拒絕的,左右也就是登一次山,甚至都用不了半天的時間,到時候還是有兩天的時間,要是到時候沈桓再邀請她去哪裡,她……不拒絕就是了!
火紅的晚霞映在玻璃窗上,又穿過玻璃打在辦公桌上。
「呀,不知不覺太陽都快落山了,我可真是個愛崗敬業的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