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上面的字型全部都是小篆,字型筆走龍蛇,寫的很是飄逸。
從這些小篆的字型上就能反映出,寫這些字的人一定是大氣磅礴之人。
好在我跟父親也學過一些古玩知識,算是能看得懂這些小篆體字。
仔細打量一下,也對事情有一個大概的知曉,這東西確實出自炎龍真人。
事情是這樣的,炎龍真人鄒衍,在戰國時期主張建立了五德歷史觀念。
又以陰陽秘術運籌諸侯,五德終始才是鄒衍整個學說的核心所在。
與此同時,小篆上記載的五德,我也終於明白了其本意。
觀早期中華哲學文化,並沒有五行的說法,更沒有五行相剋之理論。
而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從天地剖判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迴圈。
而五德遷移是仿造自然界的五行相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
人類的社會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
縱觀歷史上每一代的王朝出現,都體現出一種必然性。
在我手中這一份近乎一千字的小篆上,也記載了鄒衍的五德終始。
鄒衍提出五行的概念、"五行生勝"的理論,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規律。
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
說明事物之間有著對立的關係。這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冥冥中,我握著手中這份鄒衍親手書寫的小篆,想到了所謂的五行。
我封家跟五行也不曾分開,觀氣術就是五行之一,這就有了牽扯。
隨後爺爺留下的地煞五行屍,也均屬於五行學說中的一種。
我也並不把目光全都留戀在這份皮捲上,而是看向其他東西。
目光所及看到一件純紫色的道袍,沒有一絲褶皺的被擺在架子上。
我情不自禁的伸手摸上這件道袍,雙手掐住兩側把道袍展開。
這才看清楚道袍的全貌,就見這道袍背心位置繡著一輪五行八卦。
正中央一幅太極圖,寬袍大袖兩側各繡兩條金龍,呈雙龍戲珠風格。
道袍的下襬用藍色綢緞作圍,上面繡著雲紋仙鶴各式祥瑞。
一座七層寶塔,頂在整件道袍的後心位置,彷彿要鎮壓一方。
寶塔周圍裝飾著一團團的火苗,似乎在象徵著鄒衍所掌握火炎術。
我忍不住的低聲讚歎道:“好一件太極八卦流火仙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