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時間漸漸來到三點半。
第五位參賽者已經從臺上下來。
輪到陸湘兒上場。
方醒和她抱了抱,說道:“去吧。當做一場演出就好,我在臺下聽你的心聲。”
“好。”陸湘兒用力點點頭,然後提著小提琴上場。
比賽開始。
陸湘兒先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選段,這個樂章的難度比較高。
在決賽選擇難度高的選段,只要表現好,有機會拿更高的分數。
這也是大部分參賽者的策略。
因此,今天的參賽者選擇的協奏曲選段,難度都不低。
臺下的觀眾,選擇來觀看這種型別的比賽,本身音樂素養就不低。
當參賽者開始演奏,全場都安靜了下來,靜靜的聽著。
方醒坐在後臺的休息區裡,閉著眼睛傾聽。
悠揚的小提琴琴聲,在莫斯科國際音樂廳中迴盪。
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在小提琴演奏領域,含金量很高。
因為柴可夫斯基的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難度實在太大了。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於1878年。
當時柴可夫斯基剛剛度過婚姻問題引起的精神危機,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援,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療養,心情恢復得很好。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創作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過程很順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不過,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名之路,並不像創作這麼順利。
柴可夫斯基創作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後,首先將樂譜交給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利奧波得·奧爾。
然而,利奧波得·奧爾在看過樂譜之後,給出了“無法演奏”的技術性鑑定。
小提琴因為其獨特的發聲方式,並不是所有的樂譜都能演奏。
這一點和鋼琴不同。
鋼琴演奏,只要手指夠用,可以同時按下多個琴鍵。
就算是一個人的手指不夠用,也可以兩個人四手聯彈,再不行,三個人也未嘗不可。
小提琴就不一樣了,就只有一把琴弓,琴弓的馬尾搭在哪根琴絃上,就發出哪個音。
一旦出現跳躍幅度很大的樂譜,小提琴就很難演奏出來。
因此,柴可夫斯基創作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後,得到的評價是“無法演奏”。
後來,一位在維也納的俄國小提琴家布羅茲基拿到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這部作品。
這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首演,但首演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也遭到了維也納音樂界的指責與攻擊,言辭最激烈的是維也納批評家漢斯立克,他認為這部作品中有過多的民間色彩,而且過於熱烈的節奏也不合維也納音樂傳統的規範。
音樂家布羅茲並沒有因為批評而停止演出這部作品,仍在各地堅持演出,最終使這部作品獲得成功。
為了表示感謝,柴可夫斯基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
這首協奏曲,在最開始的時候,是被認定為“無法演奏”的。
可見,《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難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