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到底是誰的?難道還是那些屁民的不成?
......
翌日,早朝。
卯時(早晨五點),朝會。
「拜見陛下!」百官彎腰作揖。
劉喜直接大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頭戴冕冠的江玉燕暼了眼朝下群臣,一個個滿臉疲倦。
就是要這樣,天天讓他們累到下值就回去睡覺,他們才不會沒事就胡思亂想。
太子朱見治就她旁邊的小龍椅上,正襟危坐。
這小傢伙就是她和百官表明的態度,和武週一樣,不會奪了大明江山,等她老了,就會把大明再還給朱家。順便還提拔前朝大臣李賢進內閣,讓他親自見證。
李賢出列:「稟陛下,先皇已逝,請定下諡號,以為史官編纂。」
「呵~」江玉燕笑了笑:「那今天諸位愛卿就定一下他的諡號吧。」
頓時朝堂一靜。
吏部侍郎于冕走了出來:「微臣有言,正統十四年,天順帝御駕親征,隨意指揮,致使我軍大敗,二十萬精英損失殆盡,整個大明文武中樞幾近一掃而空,追隨出征的文武***幾十人基本上全部殉國。
隨後天順帝竟帶著瓦剌大軍去大同和宣府城下喊話開門,丟盡我大明顏面。
正統一年,天順帝復辟,自此擅殺大臣將領:于謙,拒絕開城門的郭登及羅亨信等人。
年後,天順帝為俘虜他的瓦剌太師也先,修廟祈福,此事簡直驚世駭俗......
種種惡行,微臣認為天順帝不配進我大明太廟,更不可葬入孝陵。
至於諡號,微臣以為紂字最為合適!」
話音一落,朝堂突然靜了下來。
這尼瑪也太狠了吧?
不
過大家想想于冕的身份也就合理,他是于謙的兒子。于謙為官清正,可以說為大明死而後已,結果還被天順帝抄家、流放。
皇帝做到他那樣,可以說自他起始,大明再無人肯為這朱家效死命。
片刻後也有朝臣出來反對,畢竟他們曾經還是天順帝的臣子,現在出來說兩句一個是給燕皇一點印象,另一個表明他們也是重情的人。
討論許久,江玉燕一言而決:「那就定為「桀」,這天順帝不入太廟供奉,不入孝陵。
另,景泰帝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在位期間,篤任賢能,勵精政治,諡號為「戾」大為不妥,改為「英」,居太廟,遷陵棺槨至孝陵!」
「陛下聖明!」百官連忙同意。
以前那些喜歡反對的,要麼已經回家,要麼已經見到祖宗。
沉吟片刻,江玉燕看著于冕繼續說道:「于謙少保,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yu]。正舉步難危之日,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
朕欲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文正,配享太廟,與大明曆代先帝共享香火。
諸位可以異議?」
百官一愣,從明代開始,文臣諡號均為兩個字,因此「文正」這個諡號便是對文臣的最高評價,不過,以于謙力挽狂瀾的功績肯定配得起。
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