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沒什麼好選的,姚家大宅門外本就是一片開闊地,在離大門十幾丈遠的地方選了一個好位置就可以破土動工了。
確定好了動工時間,縣衙派來監工的官差就到了,沒想到這官差竟是姚福山,這讓大家很是欣喜,有自己人在跟前照應,溝通起來就更方便了。
「三叔放心吧,侄兒領了這份差事,肯定會把這牌樓給咱建的好好的。」
他們兩家關係向來親近,何況這回他家跟著種冬小麥也得了朝廷的賞賜,姚福山感念這份恩情,自然說話做事異常用心。
既有熟人關照,建造的又是御賜的東西,縣衙派來的工匠效率很高,半個月左右高大的牌樓就建好了。
這中間姚家人也不是什麼都不用管,起碼工匠們一日三餐他們都全包了,還包括參與此事的幾名官差,姚二柱前前後後還送出去了許多紅包,有給官差們的,也有工匠的,這樣幹活的人才會更加賣力,最後皆大歡喜。
田地裡也不閒著,收完冬小麥,趁著天氣好立即動手翻地,施肥,把玉米種子種下去,玉米在這種炎熱的季節長勢飛快,這時候種下玉米種子,到了秋季就可以收穫了。
去年玉米成熟後,姚家除了賣給縣衙的,還留下一千多斤的種子,這一年全家當糧食消耗掉的,送到酒樓裡做食材的,加起來也不過消耗掉幾十袋,剩下的足夠把所有的地都種下。
有了去年種玉米的經驗,今年則留出儘可能多的地來種玉米,這樣一算,除了自家需要的玉米種子,最後還能剩下不少,給親戚朋友每家送都送去了一些。
另外縣衙還特意在每個村鎮劃出大片土地,廣泛種植玉米,可以預想到了秋天糧食下來,又是一個豐收季。
等家裡種完了玉米,姚二柱才帶著車隊出發去外面送貨了,這一年多他們家在周邊幾個縣城又添置了幾家雜貨鋪,每次送貨需要走的路線更多,來回的時間也長。
果兒畢竟是個女子,路線一長她再跟著跑出去就不方便了,所以便安心待在家裡。
沈默來信說,長陵的莊子上也迎來了冬小麥的豐收,官府派人收上來後的稱量,畝產量跟萊陽城這邊差不多,每畝地少了十來二十斤的樣子,猜想可能是長陵地處更北,冬季天氣更冷一些的緣故。
等二伯的車
隊到了,會留下大林哥在那裡帶著人把玉米都種下去以後再回來。
用不了多久,長陵的酒樓就可以像去年萊陽這邊一樣,賺一筆賣嫩玉米的錢了。那邊到底是省城,喜歡嚐鮮的有錢人比萊陽城多的是,再自家酒樓賣煮玉米肯定能大賺一把。
至於萊陽這邊今年就別想那麼多了,今年這邊種下了上千畝地的玉米種子,等嫩玉米下來自然賣不上價了,不過也是好事一樁,作為老百姓以後尋常的口糧,就應該人人吃得起才行。
果兒坐在椅子上攤開自己專用的賬簿專心算賬,到這個時代這麼久,她始終不喜歡用算盤,所以紙上還是阿拉伯數字和加減乘除一大堆,還有她自己設計的表格,上面記錄的時間、專案、支出、收入等等數字一目瞭然,比古人使用的賬簿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這種賬簿別人看不懂,即便不小心遺落也不用擔心什麼。
不過也有小小的遺憾,她不是當老師的材料,不知道該怎麼把這種簡單便捷的計算方式教給幾個弟弟。
曾經嘗試過給五林教,可惜這小子本身就不愛學習,壓著學了幾天阿拉伯數字就不耐煩起來,算了,等將來她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或許,能夠當傳家寶一樣教給自己的孩子吧。
正天馬行空亂想著,一個小丫鬟跑來神秘地告訴果兒:家裡又有媒婆來提親了,這回是從長陵過來的。
果兒心裡一驚,長陵,莫不是......
怎麼之前沒有聽他說過?連一句暗示都沒有,還真是......
果兒一顆心七上八下。新
小丫鬟又說道:「三太太可歡喜了,特意差人趕去城裡把三爺也請了回來,現在正跟那位媒婆在前廳相談正歡呢,老太太也過去了,估計應該很快就能答應下來。那位李大人有官職,還是正五品的千戶長,人品相貌也都是這個,姑娘真是有福氣。」
小丫鬟衝果兒豎起大拇指。
李大人?
果兒腦門前一群烏鴉飛過。
「不是,你可聽清楚了,到底是誰來提親?」
小丫鬟:「當然,聽得可清楚了,是長陵來的千戶長李大人!」
果兒一下子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