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過後,姚家趁著這股熱乎勁兒重新翻地,先把留在地裡的玉米杆都砍下來,曬乾後摞整齊當柴禾燒,還有剝完玉米粒的芯子,也都曬乾了當柴禾,光這些都可以燒整整一個冬天。
再把玉米根都翻出來留在地頭曬乾,用火一燒也是上好的肥料。
待給地施過兩次肥後,便可以種冬小麥了。只是這回狠了狠心,劃出來整整一百畝地來種,帶著長工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才播種完畢。
剩下的種子全部送到長陵的莊子去,長陵的莊子也秋收完畢,那個莊子在果兒名下,種多少冬小麥她說了算。
姚鐵柱選了幾個種地熟練的長工當車伕,帶著種子去了長陵的莊子,看著那邊的人儘快把冬小麥種下去再回來,這樣她的莊子上明年開始也可以實現一年兩季的豐收。
大爺爺和二爺爺兩家還以為,姚老爹家種冬小麥有什麼他們不知道的妙招,一再叮囑姚鐵柱需要什麼步驟,一定要通知他們兩家,等三家步驟一致種完了冬小麥,那兩家人都有些納悶了,跟種春小麥差不多,除了季節不對,沒啥新鮮的地方。
朝廷的賞賜下來了,據縣衙派來的官差說,賞姚家黃金一百兩,免除十年賦稅,姚家人頓時又激動起來。
這時候的一百兩金子相當於一千兩白銀,之前賣嫩玉米,還有收穫後賣給縣衙的玉米種子已經賺了一大筆,現在再加上一百兩金子,這麼一算,他們家種的可不就是名副其實的金玉米了。
姚二柱給了那跑腿的兩個官差每人一個荷包,連個官差拿在掂了掂,態度更加恭敬起來。
果兒上前問道:「二位官爺可知道除了百兩金子,免除十年賦稅,還有別的賞賜沒有?」
果兒依稀知道不管在哪個朝代,糧食問題都是大事,在他們家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朝廷只是賞賜百兩黃金,似乎單薄了一些。
一個官差客氣地說道:「縣令大人說了,今年因為是頭一年,所以朝廷只賞賜了黃金,但是因為報上去的玉米畝產量實在太高,還是引起朝廷的重視,朝廷命我們大人明年在全縣大面積試種,到時還要派戶部官員隨時下來檢視,明年若是種植成功獲得大豐收,朝廷肯定還會再次賞賜下來。」
果兒明白了,既然是這樣,那就不
急。
雖然這份賞賜是單給姚老爹家的,跟村裡幾乎沒有多大關係,可是對於上姚村的人來說這是上百年難遇的大事件,所以到了領賞的正日子,一大早姚福田便早早叫人把村裡所有的路都打掃了一遍,囑咐鄉親們出來看熱鬧可以,一定穿上見人的衣裳等候縣令大人再次駕臨。
遠遠聽到官道上鑼聲傳來,姚老爹帶著全家老小,還有一大堆的村民都趕到村口迎接。
沈縣令身著官府,鳴鑼開道,在一眾縣衙官員和官差們的簇擁下出現在眾人面前。
所有的人跪地高呼恭迎縣令老爺,沈縣令也擺出官家的威嚴讓眾人起身,在人前說了幾句場面話,便命人捧出大紅綢子蓋著的一個匣子,掀開紅布露出裡面一層金燦燦的元寶。
姚老爹雙手激動地接過金元寶,又是連聲叩謝。
果兒站在人堆裡看著,對於朝廷的賞賜她並不覺得有多激動,對於她們姚家來說這筆錢就是錦上添花而已,重要的是,這是朝廷賞賜下來的,是天大的榮耀,所以呢,這筆金子拿回家後估計是要供起來,世代相傳下去了。
沈縣令呷了一口熱茶,放下茶杯將在坐的眾人環視一遍,這才說道:
「這次姚家種植玉米能有如此高產,朝廷很是重視,命本官在全縣推廣種植,等明年在全縣種植成功以後,朝廷還會論功行賞,姚家的功勞定是頭一份。」
沈縣令一席話慌得姚老爹忙站起來道:
「萬萬不敢當,要不是沈大人給我們種子叫我們種,哪有現在這麼好的事,還有縣令大人也幫了我們許多,我們都記在心裡,要算功勞,沈大人跟縣令大人才是頭一份兒。」
姚老爹說的是真心話,作為無權無勢的老百姓,能得到朝廷賞賜的黃金,這一輩子都覺得值了,再不敢奢望還有其他的賞賜。
沈縣令:「老太爺謙虛了,放心,該你們的也不能少,對了,你們上次不是說想要種冬小麥,不知道如何了?」
姚老爹:「回大人,冬小麥已經種下去了,除了我們家,還有兩家也跟著種了十畝地。」
姚老爹說著指向姚誠義和姚慶義兩人,兩人跟著起身作揖,沈縣令仔細一看,見是上次一起吃過玉米宴的兩位老者,點點頭含笑讚許了一番。
沈縣令在姚家用過飯後,才率領眾人回了縣衙,此後很長時間姚家接受朝廷賞賜這份榮光被人們掛在嘴上津津樂道了好長時間。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