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場、揚場、糧食裝袋這些也是極累人的活計,一點也不比割麥子輕省。至於碾場後留下的麥稈都是現成的柴禾,早就腳不停歇地捆整齊運回家了。
這段日子天氣好,就連最後的高粱稈跟大豆秧子都曬得乾乾的,這些莊稼收割完畢,秸稈部分全部用板車拉回家放在院子裡的窩棚下,可以燒一個冬天。
這些日子乾的全是力氣活,家裡的伙食自然還是吃飽吃好為原則。
“黑麵還有剩餘,再買些白麵、豬肉、油鹽醬醋啥的都添上一些,對了,再買幾斤豆腐,這些天你大伯孃二伯孃忙著碾場,沒工夫磨豆腐了。”
陶氏理所當然地給果兒安排要買的東西。
果兒好脾氣地一一點頭,說都記下了,便跟著皂兒和莢兒出門去十八里鋪集上買東西。
十八里鋪離上姚村不遠,來回也就一袋煙的功夫。
到了集上果兒才見識到,原來所謂的集市不過是這個村子的一條主街道,因為今天不是趕集的日子,所以這條街道上就顯得有些冷清,沒有多少人,不過沿街的幾家店鋪都開著門。
果兒幾個一路走過去看,有幾家雜貨鋪,一家肉鋪,一家鐵匠鋪、竟然還有賣小吃的店鋪,儼然就是一個小鎮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下人日常需要的東西,在這個小鎮上基本都可以得到滿足。
陶氏在家裡等著,姐妹幾個不敢多耽擱時間,很快買好了需要的東西,一一裝進皂兒跟莢兒揹著的竹筐裡。
在肉鋪賣肉的時候,果兒見豬肉挺新鮮,便多買了幾斤,還特意買了幾斤排骨。
賣肉的屠夫姓王,是十八里鋪本村人,他見買肉的是幾個小姑娘,便熱心地幫她們把肉包好放進竹筐裡。
果兒四下看了看這間不大的肉鋪,正前面的案板上堆放著整齊的大塊豬肉,兩旁的案板上則是一堆未處理乾淨的豬蹄、豬頭、豬肝等雜物。
果兒想起自己前世喜歡啃的滷豬蹄了,便指著這些東西問了一聲:“大叔,這些豬蹄、豬耳朵怎麼賣?”
王屠夫是個爽快的漢子,順著果兒的手看了一眼樂呵呵道:“你問這些啊?這些個東西不值錢,處理起來還費力氣,要的話豬蹄豬尾兩文錢一斤,豬耳朵三文錢。”
果兒聽了覺得比起豬肉的價錢來便宜多了,買些回去自己做滷豬蹄的話挺划算的。
一瞥眼又看見案板下一堆血糊糊的東西,是豬大腸。這個東西果兒以前就不愛吃,所以她沒打算買,但是這不妨礙她打聽一下豬大腸在這裡的行情。
“大叔,這些腸子怎麼賣?”
王屠夫回頭看了一眼地上的東西,轉過頭來好心地提醒道:
“小姑娘,這些東西不能吃,從來不賣的,你是想拿回去喂貓餵狗的吧?要的話送你們了。”
常年賣肉,王屠夫見的人多了,一些家裡太窮買不起好肉的人家,有時會買些豬蹄、豬尾巴之類的回去打牙祭,好歹上面還帶了一點肉。
而豬大腸一般都是最後扔掉的髒東西,偶爾有人撿回去喂貓餵狗。
果兒一聽明白了,感情現在沒有人吃這東西,反正她也從來不喜歡吃,那就入鄉隨俗好了。
果兒搖搖頭:“不要,我就是隨便問問大叔,這些豬蹄豬尾巴還有耳朵,我全要了!”
王屠夫常年在鋪子裡賣肉,為人熱心爽直,附近幾個村子一般都是在他這裡買肉,從來不玩那些短斤少兩坑蒙人的勾當。
他看是幾個小姑娘,怕她們不懂事或是家裡人沒有交代清楚,因此好心地又問了一句:
“小姑娘,哪個村兒的?家裡人知道你們買這些東西不?”
皂兒聞言不自覺地衝大叔搖搖頭,她在旁邊看了半天,對果兒要買這些東西也覺得奇怪,正想提醒妹妹不要亂花錢,便拉了拉果兒的袖子。
果兒不慌不忙把姚老爹拉出來說事:“出來的時候我爺奶交代過買一些回去的,我爺喜歡吃燒豬蹄。”
大叔見果兒這麼一說也就放心了,爽快地給她們稱重。
因為買的這些東西味道太重,不能裝進竹筐裡揹著,王屠夫還好心地拿出一個破竹籃子,把稱好的豬蹄、豬耳朵放進去。
“五斤豬肉、四斤排骨,十五斤豬蹄,兩斤豬耳朵一共是一百三十六文。”
大叔很快報上帳。
結清了肉錢,東西也都買齊了,姐妹三個準備回家。
皂兒幹慣了粗活,又心疼果兒年齡小背不動竹筐,便跟莢兒兩人揹著竹筐,一人一邊抬起裝豬蹄的籃子。果兒手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很過意不去,硬是從皂兒的筐子裡取出一袋白麵背在自己身上,姐妹幾個才往回走。
“果兒,這些豬蹄真是咱爺奶讓買的嗎?這上面沒有多少肉還難洗乾淨,做出來也不太好吃。”
路上,皂兒不解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