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面上的“原因”是因為在戶部尚書任上表現卓異。
但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接替劉理順擔任戶部尚書的是李蛟正,也就是崇禎之前所委任的治水御史兼湖廣巡撫。
李蛟正倒的確是升官了,從二品巡撫變成了正二品的堂官。
但如果讓李蛟正自己選,他寧可擔任治水御史兼湖廣巡撫,因為留在地方任上可以做實事,到了朝中就身不由己了。
說實話,李蛟正很討厭人情世故。
順便再說一句,當初崇禎以中旨簡拔的另一個御史,也就是冶鐵御史吳晉錫,也被調回南京擔任工部尚書。
原工部尚書劉士禎改升刑部尚書。
接替吳晉錫還有李蛟正的是都察院的兩個監察御史。
這就是大明的人情世故,路振飛其實不願意這麼做,因為他知道這麼做了肯定會激化與內務府之間的矛盾。
因為治水御史手上握著湖廣糧食。
冶鐵御史的手裡更是掌握著漢陽的冶鐵工坊。
湖廣的糧食還有漢陽的治鐵工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滾滾財源!
說白了,就是大明的文官集團已經盯上湖廣糧倉和漢陽冶鐵工坊這兩塊肥肉,路振飛身為首輔也身不由己,他一個人根本就不可能跟整個文官集團相抗衡。
再說得直白些,就是文官集團手裡沒有錢了,就連官員俸祿都快發不出來了。
在以前,文官集團的唯一收入就是錢糧賦稅,但是自從北方淪陷,四川以及雲南相繼陷入戰亂之後,來自地方上的錢糧賦稅就急劇減少。
得虧後來跟著內務府搞了戶部銀號跟戶部市易所,才終於挺過來。
靠著戶部市易所發債所得以及戶部銀號的利息差,文官集團過了幾年好日子,各種待遇相比內務府的勤王士子並沒有差多少。
但是今年年初五年期債券到期後,戶部銀號居然拿不出足夠的錢,最終不要說是之前約定的十八歸,甚至連本金都打了八折。
原因也很簡單,戶部的債券越發越多,但是稅源並沒有增加多少。
而戶部發行的債券又是拿稅收做抵押,這種情況下不暴雷才怪了。
戶部市易所發行的五年期債券爆雷後,直接導致十年期債券價格雪崩,然後新發的債券也賣不出去,結果戶部的收支瞬間就崩掉。
所以現在的大明朝,也是冰火兩重天。
內務府那邊的氣象,那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但是內閣六部這邊卻是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
也因此,文官集團才會盯上湖廣糧倉和漢陽冶鐵工坊這兩塊肥肉。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此時路振飛等閣部大員與馬鳴騄等內務府官員齊聚皇極殿,卻是因為北京發來的一封急遞。
明軍和建奴終於要進行最終決戰!
這一戰有多麼重要,就是傻子都能看得出來。
只不過,除了關心這一戰的勝負之外,路振飛等閣部大員更關心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北伐勝利後要不要還都?還有降敵的北方縉紳怎麼處理?
這些全都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有讀者擔心過度yy,這個不用擔心,本書的時間跨度會很長,長到修成亞歐鐵路及泛亞鐵路,滅掉建奴之後就要開始修鐵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