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結果,還沒等大清的銃臺鏈越過陳官屯,大明的這條銃臺鏈沒準就已經延伸到了北海邊,就麻煩。
“洪部堂,這下子可麻煩了。”
侯方域黑著臉道:“被明狗搶了先。”
洪承疇的一對濃眉也已經擰成了一個川字。
“明軍這是徵調了多少民夫?一下修十幾座銃臺?”
侯方域估計了下,沉聲說道:“看這個場面,少說有幾萬人。”
“幾萬人!”洪承疇喟然說道,“咱們倆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徵集到五千多個民夫,然而崇禎卻不費吹灰之力就又從江南征發來好幾萬民夫,加上北京以及沿途轉運糧草輜重的民夫,明軍動用的民夫只怕是已經超過50萬。”
侯方域道:“明軍動用的民夫肯定已經不止50萬人,只不過明朝的做法跟我們大清還是有著明顯不同。”
洪承疇道:“什麼意思?”
侯方域道:“我們大清的民夫是強行徵召的,只給食,不給銀,然而明朝的民夫卻是透過糧商募集的,就是明廷給予糧商一個總的價位,然後由糧商負責將糧草轉運到前線,所需民夫牲口也由糧商出錢僱傭。”
伸手一指,侯方域又道:“包括前面這些民夫,多半也是由商人僱傭而來。”
“說這些不相干的做甚?”洪承疇沒好氣的道,“本部堂只是想要告訴你,我們大清的人力與南明根本就無法相比。”
“這也也是沒辦法的事。”侯方域也是有些懊惱。
“北方的人口數量原本就不如南方,大清兵進關時又殺了不少,繼而嚇跑了不少,以致於北方數省的人口十去其六,人力枯竭。”
稍稍一頓,侯方域又問:“還要接著修銃臺鏈嗎?”
“當然修。”洪承疇咬著後牙槽說道,“這是大清最後的機會了。”
侯方域道:“可是看雙方的修築進度,明軍顯然會搶先一步修成,到時距離一近,我們大清的民夫就得頂著明軍的炮火修築銃臺。”
“頂著明軍炮火也要修。”洪承疇說道。
侯方域便不再多說什麼,只能姑且一試。
如果修不成銃臺鏈,真就沒什麼辦法了。
……
於是接下來一個月,雙方開始狂修銃臺。
大明的民夫在修好了從陳官屯到甜水井之間的一條銃臺鏈之後,又開始修第二條,這樣轉運輜重的民夫就可以走在兩條銃臺鏈中間,更安全。
建奴的民夫則開始提高每座銃臺的規格,更龐大,護牆更加厚,壕溝更寬也更深,甚至就連護坡也從原先的五尺高增加到了一丈高、三丈長。
而且建奴在原先的銃臺鏈的兩側各加了一條銃臺鏈。
也就是說,大明在單車道的基礎上準備拓寬成雙車道。
但是建奴直接決定上三車道,而且定的還是最高標準。
因為建築標準太高,而且還是三車道,進度自然就慢。
一直到崇禎22年(1649)年3月廿十,北海已經解凍,大明的雙車道高速公路和建奴的三車道高速公路終於快要交匯。
雙方的銃臺鏈相交之日,就是決戰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