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明軍騎兵被團團包圍,而趕來增援的明軍又大多是步兵,所以明軍並不知道已經有兩個旗的建奴已經脫離了戰場。
多鐸再把目光轉向前方的戰場。
只見八旗蒙古仍在繞著明軍不停轉圈。
然後,每轉動一圈,都會有成百上千騎倒在血泊中。
堆積在圓圈邊緣的人馬屍體變得更多了,真堆積如山。
不過,大多是戰馬的屍體,蒙古騎兵陣亡的還是不多。
其中原因也很簡單,戰馬的目標更大,更容易遭受攻擊。
而蒙古騎兵最為擅長的就是蹬裡藏身,大半個身體都躲在戰馬外側,所以明軍的自生火銃很難傷到這些蒙古兵。
多鐸再把目光投向包圍圈之內的明軍,只見幾乎完全被硝煙所遮蔽。
濃郁的硝煙之中,不時有暗紅色的火焰一閃即逝,那是明軍的自生火銃在持續放銃,從這跡象看,明軍似乎遠遠未到彈藥告急之時。
那麼,八旗蒙古真能耗盡明軍的彈藥嗎?
……
八旗蒙古真能耗盡明軍騎兵的彈藥儲備?
答桉當然是否定的,崇禎給明軍制定的攜彈數量,步兵是一個基數,騎兵則高達四個基數,也就是八百發彈藥。
即便是按照每分鐘四發連續不斷的射擊,也足可以堅持三個半小時。
這次戰役打到現在,明軍騎兵營也僅僅只是消耗了兩個基數的彈藥。
因為對付蒙古騎兵的轉圈側擊,明軍騎兵用不著放排銃,而是可以自由射擊,而且火力密度也不用像對付正面衝鋒那麼大。
所以,明軍騎兵距離彈藥耗盡還差得遠。
按照現在這個強度,明軍的彈藥足可以撐到天黑。
而且就算彈藥耗盡,明軍也還有手榴彈以及刺刀。
多鐸根本就不知道,他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對手。
……
在另一邊,堵胤錫已經下令隨行的四萬鎮兵展開。
這個時候,崇禎反而沒什麼事,只是帶著朱慈炯及八百夷丁留在明軍陣中,旁觀堵胤錫與建奴的大戰。
堵胤錫擺開的是最常規的戰陣。
具體就是依託戰車,結成陣式。
這種陣式,是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之後,在與蒙古騎兵的實戰中摸索總結並最終成形的最有效的陣式,專門剋制遊牧騎兵。
當年戚繼光就是靠著這個陣式,屢屢重創南侵的蒙古騎兵,最終逼得蒙古的俺答汗只能夠向大明求和,而這便是俺答封貢。
徐州鎮臺的鎮兵顯然經常操練這種戰陣。
沒等建奴騎兵殺到,四萬鎮兵就已經利用偏廂車拼接好了陣式。
以偏廂車拼接陣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固定拼接,就是將偏廂車一輛接著一輛以首尾相連,這樣就可以將若干數量的偏廂車拼接成一堵車牆,只要有足夠數量的偏廂車,甚至可以拼接出幾十里長的車牆,或者拼接成一座四方形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