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刀車床,顧名思義就是旋轉進刀車床。
崇禎之所以要親自參與這款車床的研發,就是為了給銃管拉制膛線。
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當燧發槍的標準化生產工藝逐漸成熟之後,就可以考慮製作線膛步槍。
從火繩槍到燧發槍是革命性的進步。
那麼從滑膛槍到線膛槍也是革命性的進步。
線膛槍相比滑膛槍,精度的提升不是一點半點。
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充其量也就五十步八十米,而且必須排隊開火,如果單支滑膛槍射擊,有效射程就只有三十步不到五十米。
換言之,滑膛槍超過五十米精度就斷崖式下降。
但是線膛槍的有效射程卻可以輕鬆超過兩百米。
這意味著裝備線膛槍的軍隊能於兩百米外開火,足可以碾壓滑膛槍。
其實線膛槍並非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已經出現線膛槍,但是由於製作費工費時再加上裝填彈藥太過麻煩,因此並未得到推廣。
直到步槍從前裝填進化到了後裝填,線膛槍才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
但是作為穿越者,崇禎其實知道有個辦法,可以很好的解決前裝線膛槍不容易裝填與氣密性不可兼得的難題。
這就是底凹彈,又或者說是米尼彈。
將彈頭從圓形改成圓柱形,底部做成內凹的圓錐形空腔。
這樣槍膛裡的火藥爆燃後,就會對凹形空腔的薄圓邊形成巨大壓力,然後薄圓邊就會擴張緊緊的貼住槍膛,使氣密性大大增加。
但是米尼彈要跟線膛槍配合才有用。
如果沒造出線膛槍,就算有米尼彈,也只能夠增加射程,精度反而會下降,因為圓形彈頭的飛行穩定性顯然優於圓柱形的彈頭。
圓柱形彈頭出膛之後必然產生翻滾。
一旦翻滾,射擊精度就會慘不忍睹。
所以實際殺傷效果並不比圓形彈頭好。
所以米尼彈必須與線膛槍配合才有用。
因為有了膛線之後,米尼彈就會在膛線催動下高速旋轉,出膛之後仍能因為高速旋轉保證穩定性,因而其精度遠遠超過圓形彈頭。
但要想拉制線膛槍就必須實現銃管標準化。
總不能給每根銃管專門做一把拉刀,是吧?
現在大明兵工廠的銃管加工標準化工藝已經日趨成熟,就可以嘗試製作線膛槍。
由於拉制膛線非常的耗時耗工,在蒸汽機投入實用之前想大量裝備肯定不可能,但是製作少量線膛步槍裝備精銳部隊卻是可以辦到的。
這樣一支精銳部隊,是可以起關鍵作用的。
而要想拉制出膛線,就必須得有旋刀車床。
崇禎親自設計的人力旋刀車床,拉桿上裝有四把削刀,一個程序就可以同時拉出四根陰膛線,但是對拉桿的強度要求也就相應的提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