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只想要數學體系、物理學體系及化學體系。
只要這三大體系建立,近代自然科學恐怕就不會再讓歐洲專美,將來大明的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不說遙遙領先歐洲,打平應該是沒有懸念的。
打發走了卜彌格之後,崇禎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燧發槍的產能。
崇禎問詹仰之道:“詹翁,就是說燧發槍的產量是絕對提不上去了?”
“這個真沒辦法。”詹仰之搖頭苦笑道,“月產一千支銃真的已經是極限,不過一年後可以增加到月產兩千支。”
崇禎的眉頭便不由得蹙緊。
一個月一千支銃,一年也不過一萬支銃。
就算月產兩千支,一年也不過兩萬支銃。
畢竟有不良品率,以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九成良品率就已經算不錯了。
可是這麼點產能對於大明來說,杯水車薪,因為有了燧發槍之後就不用再給步兵單獨配備長矛手,所以包括炮兵在內的每個士兵都要裝備燧發槍。
第一批27萬募兵此時正在一千個募兵士子的率領之下進行最初級的訓練。
等到年底這27萬募兵來到南京,到時候拿什麼給他們?仍給他們髮長矛?還讓他們拿著長矛去跟建奴拼命?那不是扯澹麼。
當下崇禎又問道:“銃管卷制太耗費時間,能不能澆鑄?”
這個詹仰之也懂,徑直搖頭說道:“聖上,澆鑄不行的,直接以澆鑄法成形的銃管都是生鐵銃管,硬度太大,後期沒辦法透過鑽孔拋光等進行處理,槍膛就不夠平直、光滑,氣密性就很差,而且鉛子很容易卡在槍膛。”
崇禎便再嘆口氣,澆鑄槍管估計是真不行。
要不然鳥銃、魯密銃的銃管不會用卷製法。
這也就是說,在動力系統沒得到解決之前,燧發槍的產能是別想有跨越式的提升,一個月也就這麼點量。
當下崇禎道:“行,那就這麼著,把魯密銃訂單改燧發槍。”
“好。”詹仰之道,“小老這就會同各位師傅先行確定工藝,然後儘快安排各個車間以及各個配套工廠進行改造。”
“噢,對了。”崇禎又想起一事。
“大明兵工廠還得再增加一個紙殼彈車間。”
“咦,紙殼彈車間?”詹仰之聞言頓時一愣。
“高伴伴,你給詹翁一顆紙殼彈。”崇禎說道。
高起潛便趕緊從革囊裡取出一顆紙殼彈遞給詹仰之。
詹仰之也是個識貨的,瞬間就意識到紙殼彈的價值。
“聖上放心,臣這就安排。”詹仰之一口就答應下來。
因為生產這個紙殼彈根本沒有技術難度,而且都不用壯丁,到南京城內或者附近鄉下找些婦孺就能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