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白眼狼也是不少,但那不是儒林的主流。
有這樣的一層關係在,無論範中傑承認與否,別人都會把他劃入東林黨。
其次範中傑還是冒襄的同門師兄,而且在這次山陽之戰中跟閻應元、冒襄並肩作戰兩個多月,這種大戰當中結下的生死情誼,才是最誠摯的。
有了這一層關係,範中傑跟士子營的關係也不會差。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範中傑據說還頗得崇禎的賞識。
坊間甚至一度有傳言,崇禎要把範中傑調往內務府任職。
所以說讓範中傑頂替孟兆祥,接任實際負責吏部事務的吏部左侍郎,他們認可,聖上也認可,可以說是雙贏,再好不過。
至於此事的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將孟兆祥從吏部趕走。
孟兆祥憑藉國難九卿的身份,不依不靠,隱然自成體系,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於東林黨以及帝黨之外的體系,已經有不少的低階京官暗中依附於他,長此以往,就會在朝中形成一個以國難九卿為核心的文官集團。
這是高弘圖、姜曰廣他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作為經歷過閹黨與東林之爭,浙黨、楚黨、齊黨混戰的東林黨老人,高弘圖、姜曰廣他們絕不會允許新的文官群體崛起。
黨爭這種事,必須扼殺在萌芽狀態。
所以高弘圖才會想出以範中傑來接任孟兆祥。
至於孟兆祥,就官升兩級左遷禮部尚書好了。
禮部的實權雖然不如吏部及戶部,論清貴卻是六部之首。
而且孟兆祥在左遷禮部尚書之後,下一步就能廷推入閣,如此安排,方方面面都能說得過去,聖上多半也會認可。
果然,高弘圖這話剛一說出,姜曰廣和解學龍兩人便當即表態支援。
這讓史可法感到更加的憋屈,這首輔當得是真沒意思,乾脆讓賢給高弘圖算了,可遺憾的是他才四十歲出頭,致仕還早。
就算真的要致仕,也該是高弘圖。
畢竟高弘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
解學龍又接著說:“範中傑調吏部任職,那麼支廷諫呢?”
高弘圖也是真不客氣,再次一言而決道:“至於支廷諫,雖說僅只是舉人出身,但是此番畢竟有功於國家,有功於社稷,理當嘉勉,不如就由他接任範中傑空出來的位置,直接擔任淮安府的知府吧。”
這個就厲害了,縣長升市長!
“這!”姜曰廣說道,“會不會超擢太甚?”
從一個正七品的知縣,一下擢升為正四品的知府,這是連升六級!
如果是京官外放地方,尤其是科道言官或者太子潛邸官員,品級連升六級其實也沒什麼,可是支廷諫並非京官外放,而且不是進士出身,這就離大譜。
解學龍也說道:“是啊,支廷諫接任淮安知府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