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卿和諸位請看。”崇禎指著拆開的模型說道,“這便是小型銃臺,呈六角星形,外圓的直徑為30步(48米)。”
“銃臺的內部平臺即為地平線,夯實即可。”
“銃臺外圍挖掘壕溝,壕溝深5尺(1.6米),寬度則為30步(48米)。”
“壕溝總體上呈環形環繞銃臺,但是各個銃臺的壕溝之間需要打通,既可以用來撤走前方銃臺內的駐軍,也可以用來作為後方銃臺的射擊介面。”
“銃臺外圍以緊密的柵欄加固,木柵欄總高1丈,高出內部平臺5尺,火銃手正好可以將鳥銃架在柵欄之上射擊。”
“虎蹲炮亦可以對外進行射擊。”
【虎蹲炮屬於平射炮,但是彈道有較大弧度】
“銃臺後半部的木柵欄可以拆卸,一旦局勢不利必須棄守時,該銃臺的守軍即可以拆下木柵欄充當櫓盾,同時也可以使該銃臺的內部平臺暴露在身後之我方銃臺的火力之下,建奴既便佔了銃臺也難以立足。”
“木料不夠前半部分可以用護牆替代。”
“但是後半部分必須得使用可拆卸的木柵欄。”
“銃臺內部挖有地堡,可以駐兵、儲存彈藥以及少量的口糧。”
“從壕溝中挖出的泥土堆砌於前,夯實成為一道低矮的護坡,其頂高與銃臺木柵欄的高度平齊,或略低於木柵欄。”
崇禎的解說暫時告一段落。
黃得功麾下總兵田雄問道:“聖上,但凡修築要塞,皆以高度超出平地為宜,而且是越高越好,這樣才能居高臨下有利於殺敵,可為何這個銃臺的高度卻要與地面平齊?如此豈不是喪失掉居高臨下的形勝優勢?”
崇禎嘆了口氣,無奈說道:“因為建奴有紅夷大炮。”
“聖上說的對。”黃得功道,“自從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叛投建奴之後,建奴便擁有了大量紅夷大炮,寧遠、錦州等堅城尚且還承受不住紅夷大炮,我等倉促間修建的銃臺只怕是一炮都扛不住,只能藏於地面之下方可保全。”
“就是這個理。”崇禎說道,“世間難有兩全之法,為了躲避建奴的紅夷火炮,就只能犧牲居高臨下的形勝,但好在銃臺外還有30步寬的壕溝,建奴若要直接攻擊銃臺,則我守軍仍舊具有居高臨下的形勝優勢。”
一個總兵問道:“壕溝是不是可以再深些?柵欄也再高一些?”
崇禎點點頭道:“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壕溝當然可以再深些,也可以更寬些,甚至可以在壕溝內挖出臺階,迫使建奴擠在狹窄的臺階上仰攻我軍的柵欄,這樣的話勢必會極大的增加建奴的進攻難度。”
“這法子不錯。”黃得功道。
崇禎又道:“不過還是要先確保整體成型。”
“臣領旨。”黃得功拱手道,“臣這便出發。”
“黃愛卿且慢。”崇禎忙道,“軍中糧草夠嗎?”
黃得功道:“軍中攜帶的糧草還能再堅持三五日。”
“那不行。”崇禎說道,“還是等漕糧運抵再走。”
好吧,其實是要留下黃得功壓陣,因為還得整軍。
PS:本章有好幾個彩蛋章,頁面顯示的彩蛋章並不完整,需要點選右上角的全顯示按鈕,才能看到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