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戰場上,雖然德國內部發生了一些小事情,其嚴重程度波及到了軍隊,致使很多地區的行動癱瘓掉。興登堡二人必須在這幾天內重新調整好軍隊的構架,否則接下來的仗他們是打不了了。
庫斯特只是發出一封賀電,便著手操控解救勒芒的行動。
前些天他挑撥離間德國的軍官,難免會在軍隊中造成一些不滿,而現在法金漢倒臺,興魯二人與他的關係相對好些,他就不需要有什麼擔心了,任憑尼爾森去發火吧。
庫斯特調動三個預備隊師,投入到靠近盧瓦爾河的戰線上。
他們的作用是干擾法軍的猜想,讓他們以為德國人又要捲土重來,突破盧瓦爾河了。
實際上,他們的目標離盧瓦爾河十萬八千里,他們所渴望的不是什麼平原,而是巴黎。
之前進攻盧瓦河確實可以為之後進攻做準備,並試圖從山內高盧繞過阿爾卑斯山進軍亞平寧。然而風險太大,不太適宜。
現在政變了,進軍盧瓦爾河也沒什麼太大的可能性了,眼下應該著重進攻巴黎,好提升士氣,再一口氣奪下法國。
不過這也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層含義還有待考究。
總之,庫斯特直轄的德軍調轉槍頭,把主力放在了勒芒之外二十公里處。
倘若認真觀摩地圖,就會發現,勒芒在戰略地圖中,是有著被包圍的趨勢的。
兩邊的德軍成南北夾擊之勢,並且深入勒芒的後方,把它從地圖中擠壓出來。
如果庫斯特不想進攻勒芒,他也完全可以進攻勒芒後面的地區,不從正面硬打,直接進行反包圍,就是最好的解圍方式。
但他們知道這一點,法國人也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何況法國軍中有著數不勝數的失敗主義的消極軍官,這些消極軍官天生具有的謹慎足以讓防線沒有任何缺漏。
德國想實行南北夾擊很困難,因為兩邊的軍隊指揮官壓根就不是一個人,也沒有統一的調動,除非這倆人是興魯二人那類的好搭檔,否則幾乎不可能有什麼配合,都是各自打各自的。
庫斯特自認為沒有那種人際關係,於是他打算借用他人之手,讓北面的軍隊支援他的進攻。
恰逢興登堡政變,之前庫斯特給德皇諫言,也算是幫了一把他,現在換個人情應該不算什麼。
事實也的確如此,興登堡同意了他的要求,並讓北面的集團軍進攻勒芒。
值得一提,興登堡只是告訴那個司令向南進攻,而沒有告訴他為何要這麼做,更沒有告訴他更南邊的地方就是庫斯特。
第二集團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進攻勒芒,他們的司令顯然也注意到了有對勒芒進行包抄的可能性,上報給興登堡。
這恰好中了庫斯特招式。興登堡將信原封不動地交給了他,其實就是在告訴他:我把事給你辦好了,你自己愛咋地咋地。
庫斯特在突出點集結重兵,並在正面放置了小股兵力用來遲滯正面的法軍。兩邊準備好進攻。
進攻開始於興登堡再次給他發過來的信上,上面告訴了他北面第二集團軍已經開始突破,並取得不小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