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種跡象看來,美國參戰已經是形勢所迫。美國為了保證對外經貿利益,必須參與到戰爭中。
面對這樣一個變數,同盟國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有更強大的底子。
同盟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美國要求開放運河的要求。
最終迫使美國在8月5日,正式對土耳其宣戰,加入到了協約國一方。
隨後德國對美宣戰,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也緊隨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到了最大規模。
然而這一切的變化庫斯特都不知道。他此刻在正在趕往前線的路上。
庫斯特的軍隊很特別,既不受上級的約束,也不需要擔心過多的傷亡而導致不能擴大戰果。
他心裡明白這一點,所以使用起來不會有任何的心慈手軟。
大概是在8月6日,庫斯特的軍隊已經抵達了諾曼底地區。
一抵達,他的軍隊就派上了戰場。
他需要負責長達二十多公里的戰線,在雙方那堪比恐怖的龐大軍隊中已經算是很短的距離。
這也意味著他有更長的戰略縱深,突破能力也會變的更猛。
庫斯特再一次統計了全軍計程車兵力量。他的這一個集團軍總共擁有兩個軍,下轄八個師,累積約有12萬人。
隨後他要注意了他的南北兩個方向的友軍,分別是德國的第二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
第二集團軍擁有23萬人,第五集團軍擁有27萬人,這些相比於庫斯特的軍隊,都顯得太多了。
但其實,原本這裡就是由這兩個集團軍所負責的。所以說,庫斯特的到來,反而給這裡減少了不少的壓力。
德軍希望他能配合他們,一起進攻巴黎,然而庫斯特不這麼想,他更希望進攻西面的布列塔尼。
德軍則正好相反,他們並不認為布列塔尼比巴黎重要,但無論怎麼勸說沒有結果,只得罷休,放任庫斯特進攻布列塔尼。
法軍防禦最多的力量都在巴黎,那裡擁有著全國80%的防禦兵力,使得德軍想要攻克那裡十分艱難,可以讓它在其他地區的兵力部署十分脆弱。
布列塔尼的法軍,總共才不過4萬,頂多湊成三個師。
庫斯特的集團軍,就算人數再少,也不會落得幾個師都打不過的地步。
而且友軍答應會把多餘的炮火支援都交給他來使用。
這些都使庫斯特信心爆棚,休息了一會便發動進攻。
由於他們來的太快,連散兵坑都沒有挖成,更別提交錯縱橫的壕溝,這一在西線戰場最普遍的東西了。
但也因如此,布列塔尼的法軍認為他們會進攻巴黎,從而致使防禦空虛。
突然聽到天上傳來的呼嘯聲也不能驚動他們,這些老練的法軍淋慣了炮彈雨,直接選擇走進地下堡壘。
然而這“雨”未免也太恐怖了吧,比尋常的更密集、更持久。
大量疏忽的法國人聽到爆炸聲停止,以為炮火停歇,結果就被下一批炮彈給炸死,造成不小的人員傷亡。
又一輪轟炸結束後,庫斯特親自走到前線來,對將士們進行了思想動員。
簡單的言辭陳述後,新的一輪炮火轟炸又要開始,庫斯特讓士兵抓緊時機,在炮火的掩護下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