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士兵的訓練課程也沒有讓士兵去挨凍,相比於土生土長的蒂羅爾人還是顯得太嫩了。
不過龐大的兵力優勢完全可以掩蓋這一缺陷,士兵也極其專業,他們深知山地作戰的方法,分散襲擾敵軍。
對蒂羅爾的攻勢十分浩大,義大利的預備役也源源不斷往亞平寧趕來,隨同友軍一起加入戰役。
戰鬥持續了將近一天一夜,奧匈在山地的防禦幾乎被磨平了,山洞裡的休息處也被炸塌。
這樣糟糕的事還會繼續下去,蒂羅爾人沒有大炮去反制敵人的炮火,光是戰場上的濃煙都能淹沒他們。
隨著義大利步兵的上場,更為兇猛的進攻開始了,幾十萬人幾乎要踏平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切。
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即使義大利的進攻很兇猛,也仍舊無法突破奧匈絲毫。
這樣的焦灼一直持續到四天後,第一批援軍終於抵達,新上任的博羅耶維奇迅速重整好所有部隊投入戰鬥,成功阻擋住了進攻。
戰事進展到這樣,奧匈在阿爾卑斯的防線逐漸完善,義大利人已經不可能打得進去了,接下來只能和西線一樣,陷入永無止境的消耗戰。
奧匈總參謀長康拉德大肆讚美了英勇善戰的衛戍部隊,為其所有人都頒發了獎章。
被挫敗的不僅是義大利士兵,以及所謂的民族精神,和他無盡的野心。
這次失敗極大的打擊了義大利政府的顏面,社會矛盾再次激化,不過沒有之前規模大,只是一群文人在互相撕逼。
更多的人對此漠不關心,專心幹自己的活;就像是遠在高加索的庫斯特,他正在商量怎麼應對俄國的防禦。
經過6天的準備,高加索的殘餘俄軍都已經被徹底消化掉,可以組織起新的進攻了。
俄國的兵力也已經回援,但已是強弩之末,只有區區不到五十萬人能夠加入戰鬥,其中只有二十萬裝備了步槍,其餘人用的全部是冷兵器,裝備越打越少的惡性迴圈已經在沙俄體現出來。
反觀庫斯特的裝備越大越多,他一路收編,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五萬人,想要在平原突破輕而易舉,所以他所思考的不應該是如何取勝,而是如何利用勝利。
目前首要的應該是擴大戰線,這主要是俄國的兵力短缺,同時也能為盟友分擔壓力。
庫斯特認為應該將戰線推到亞速海北岸——伏爾加河與裡海的交界。
這無疑非常大膽,尤其是在義大利突然參戰,奧匈被遲滯住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友軍能夠接應他。
但庫斯特不在乎,他好不容易翻過高加索山,在大草原這麼好的地域不飆車簡直對不起幾月來的煞費苦心。
從高加索到亞速海北岸總共400公里,到伏爾加河則有350公里,這對他的軍隊來說不是什麼難事,走幾天就能完全控制下來。
他在新指揮部的地圖前不斷徘徊,手在地圖上指來指去,最終一揮手,整個東歐再次陷入戰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