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那邊傳來訊息,他們已經把阿道夫送上一輛列車,不過從萊茵蘭地區運送到高加索需要很多時間,再加上巴爾幹不太平,時常有塞爾維亞游擊隊炸燬鐵軌,怎麼說也需要六七天才能過來。
奧匈議會的爭吵也才剛剛開始,結果如何還尚不知道。現在該乾的事就只有把高加索的俄國人趕走。
庫斯特沒有立即把手下的間諜派出去,其一是安全保障沒有做好,這些間諜一出去可能就沒了;更主要的是因為他飽受政治上的巨大壓力,經常疑神疑鬼的,總覺得會有人背叛他。
所以他在這一段時間不打算啟用情報部門,而是直接用及其強悍的武力征服高加索。
奧地利人崇尚進攻,但他們不像德國人,總會在戰前做全準備,這使得他們經常因自己魯莽的進攻導致極其慘痛的失敗。
像是加利西亞戰役那般,四個集團軍長完全沒有任何配合,說撤退就撤退,轉手就把側翼的隊友賣了,然後就被俄國找到破綻,一路追殺到喀爾巴阡山。
不過庫斯特並非與那群泛泛之輩同流合汙,知道該怎麼打仗,何況他手上的兵力遠大於俄國,這注定俄國不能發起任何進攻,只能依靠山地龜縮在工事中。
經過長時間的經營,被包圍的俄軍盡數被殲滅,喬治亞也再次淪陷於同盟國之手,整個外高加索徹底安靜了。
俄國也像是在籌集什麼進攻,高加索原本還能有30萬人,現在只有12萬人,其餘人不是死了就是被調走了。
抽走如此多的人,主要是因為沙俄看到庫斯特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動進攻,便以為他的部隊也被減弱了。
如果這個猜想是對的,那麼俄國就應該發動進攻,給高加索地區施加壓力,減輕其他戰線的壓力。
但像是沙皇那種能被神棍矇住的人能想出什麼好點子,他只想著快點支援東歐戰場,卻忽視掉了高加索的戰略地位,於是就抽調了一大批部隊回援歐洲。只能說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註定不長久。
與之相對的,庫斯特在這幾天一直修生養息,並徵召了不少當地居民,總的加起來得有40萬人了!
當然,最具有戰鬥力的還得是正規軍了,德國和奧匈的遠征軍總共8萬,以及土耳其正規軍20萬。
德國也給了他不少支援。在德皇的授意下,大量武器裝備運到高加索。
截止到今天,也就是4月26日,從巴爾幹至少運來了五十門小口徑榴彈炮(105mm),五萬支新型輕武器(半自動步槍、衝鋒槍),三千挺新型機槍,二十把牽引式火箭炮,四輛火箭炮車以及用不光的彈藥。
能送來如此多的東西,就足以見證德皇對庫斯特到底有多麼看重了,這也讓他不得不停止靜坐,開始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天戰役。
當天中午,部隊迅速集結起來,主力及裝甲部隊全部集中在東部的巴庫。
山上的俄國人只是以為他們在照常練習,沒有多加註意,卻不知這樣的疏忽會帶來多麼沉重的代價。
得知俄國人並沒有反應後,庫斯特便偷偷把火炮也集中到東部,這裡的俄國駐軍非常多,炸起來一定非常爽。
不過重武器的運輸可不簡單,火箭炮車好歹還能自己跑過去,而牽引式重武器的結構都及其沉重,用三輛列車才在當天傍晚運過去。
軍官們連忙架設炮兵陣地,但因為時代的約束,火箭炮的射程不夠遠,最終只為那些火炮計算好彈道,像火箭炮這樣的則直接在戰場上發射,反正俄國人沒辦法反制。
軍隊一直忙活到次日凌晨,確保了萬無一失後才向庫斯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