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庫斯特得知他兒子成功奪取高地後非常欣慰,用了一些小手段讓恩維爾給來他頒發獎章。
同時,他命令3個師以高地為據點,嘗試向北推進幾公里。
這倒不是他想威脅俄軍的後方,而是土耳其在加里波利的壓力太大了,不斷從高加索抽調兵力。
按照就近原則,高加索西線離土耳其首都相對近,所以他們主要抽調高加索西部上的土軍回援。
土耳其情報部門也是照常的不靠譜,他們甚至都沒有告訴士兵要去哪,更沒告訴庫斯特調兵的事。
這使得庫斯特之前在西線所做的防線全部泡湯了,好在俄國人以為這是空城計,不敢輕舉妄動,一天也就隨隨便便推進個20公里。
更離譜的是,即使在喬治亞完全淪落於俄國之後,也沒有人告訴庫斯特。
等到庫斯特從三個逃兵得知後,已經是4月2日了,他非常憤怒:
啊,我失敗被撤職,我勝利被流放,放在奧匈也就算了,怎麼到土耳其我啥都沒幹就抽我兵,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
雖然庫斯特對奧匈和土耳其的舉策非常惱火,可眼下俄國人的威脅讓他無法轉移注意力。
他們成功打到了東黑海山脈,直逼小亞細亞;但走到一半就不敢走了,調轉槍頭猛攻小高加索山的中部土軍。
經過一系列的友好交流,在火炮上更佔優勢的土軍成功擋住了進攻,即使是以失去戰鬥能力為代價。
高加索上的土軍四面楚歌,想要支援也來不及,想要緩解壓力又太過困難。
所以他們只能在有優勢的情況搞搞動靜,吸引俄軍的注意力。
可很多同盟國軍隊都被崎嶇的地形遲滯住,如何從山區裡爬出來都是個問題,更別說發起有序的進攻了。
高加索有很多便捷的小道,當地的山民大多都知道,但他們的智商只能數一數二,讓他們告訴具體位置簡直就是個笑話。
土軍的素質也不高,智商只比那些胎教肄業的山民強一點,語言上更是個二把刀,交流起來非常困難。
他們也不是沒想過把山民編到隊伍裡,畢竟俄國佬也幹過這事。
但奈何這些山民腦子實在是難以形容,略有才智的人早都去了俄國中心,留下來的都是一群智障,送死都是在抬舉他們。再加上他們非常厭惡戰爭,所以看到土耳其人遞給他們槍後,當場翻臉不幹。
遭受著兵力短缺和行軍緩慢的雙重壓力下,庫斯特繃不住了。
他想找支援,可所有同盟國成員都深陷戰爭當中,對他的求援都是不屑一顧。
在四處碰壁後,他才不情願的把最後一個電話打給同盟國老大——威廉二世。
不出人意料,威廉二世同意了庫斯特的請求。
出人意料的是,他居然真的把部隊派到小亞細亞來,而且還不少,整整有6個師!他們完全聽命於庫斯特的指揮。
這些精銳的德國人一旦來到高加索,定會把俄國人攆的死去活來!
但他們在半道上被人截胡了,最後只有4個師前往高加索。引得庫斯特大怒,想要知道是哪個猴蹦子敢搶他兵。
當他得知是德國人的決策後,只好吞下這口氣。畢竟德皇說是要把他們派到“小亞細亞”,而不是“高加索”。
用兩個師買一個教訓,對於庫斯特這種大人物還是比較划算的,至少讓他在政治上不再會吃啞巴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