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德國派來的軍事顧問臨陣不亂,依託複雜的地形,建立起較為強悍的防線,這才給了土耳其一劑強心針。
可協約國依舊源源不斷往此增兵,乃至派了22個師都尚未停止。
而對面的土耳其僅10多個師。除非他們的防線在天上,否則英國人遲早都會踏過防線。
在形成優勢後,協約國發起總攻。
法軍在儘可能在牽制土軍主力的同時,伺機尋找擴大戰果的機會。
英軍向北推進,而目標正是恰納卡萊。
澳新軍團嘗試向東推進,企圖與英軍建立聯絡,並配合他們的行動。
進攻很順利,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
這是因為德國的軍事顧問透過情報得知協約國龐大的軍隊,於是令軍隊集體撤往恰納卡萊,在確保海峽的同時,嘗試集中優勢兵力並建立牢固的防線。
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功震懾住了英軍,讓他們的行動變得遲疑。
3月14日,在得知加里波利順利的戰事後,英國議會又徵調不少殖民地軍隊前往那裡。
英軍指揮官得到後方的肯定後,加足馬力繼續進攻。
3月18日,在經過晝夜不斷的進攻,土耳其軍隊終於扛不住壓力,放棄了恰納卡萊,連夜撤出加里波利半島。
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完全為協約國所有,他們的艦隊也趁機駛入馬爾馬拉海。
英國人嚐到了登陸作戰的甜頭,他們一定會再發動一次這樣的進攻。
而下一次的目標,無疑是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林。
土耳其高層得知戰事不利後一陣惶恐。最高掌權人恩維爾向德奧請求支援,但此刻同盟國所有成員都深陷戰爭的泥沼中,根本沒有心思去幫助他。
德國僅派來了幾個臨時徵召師;奧匈只把他們製作的先進裝備讓給他們一部分。
至於保加利亞,它能夠抗住巴爾幹戰線的壓力就不錯了,希望它給支援簡直是在做白日夢。
身處困境的土耳其不得不放棄他們對蘇伊士運河的追求,開始由攻轉守。
多餘出來的部隊全部投入到加利西亞戰役中,以保衛首都。
同時,他們抽調了20萬支高加索部隊,同樣投入到馬爾馬拉海沿岸。
英國議會沒有給土耳其休息的機會,馬上命令殖民地軍隊聯合埃及軍隊對阿拉伯半島發起攻勢。
他們希望俄國的高加索方面軍發起進攻,牽制住回援的部隊。
沙皇尼古拉二世得知即將打通貿易航道後,非常激動。不顧西線的不利,反而往高加索增兵,並開始反攻。
這對庫斯特是極其不利的。俄國人居高臨下,想要反攻不用費多大力氣。
在加里波利戰役進行的同時,庫斯特也一直嘗試從高加索兩翼深入俄國,畢竟那裡較為平緩。
可他也忽略了大高加索山這一戰略要地,僅在這一帶部署了填線師。
再加上土耳其抽調了不少部隊,讓這一帶的防禦更加空虛。
但俗話說得好:“包抄者亦被包抄。”
俄國人在推進的時候,他的兩翼也必然會暴露出來,從而增加了被包圍的風險。
接下來,高加索戰役將會進入反攻階段。最終誰能取勝,那就得看兩軍的指揮官水平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