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得到充分武器裝備補充的土第三集團軍發起聯合進攻,土第二集團軍掩護其側翼。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適合進攻的時間。
正值冬季,道路泥濘,山麓結冰阻塞道路,暴風在高加索肆意席捲。陸軍的任何行動在這種條件下都必將失敗。
所以,土軍只是讓火炮不斷轟炸敵軍陣地,以損耗他們的有生兵力,從而讓俄國的處境更為惡劣。
俄軍也不敢出來打土軍,只能被動挨炸。
想要用火炮反擊,可炮彈早已告罄,後方工廠也幾乎喪失了生產能力。
庫斯特希望轟炸一直持續到仲春,再發起總攻。這樣會使接下來的戰鬥變得更為輕鬆,好取得一個酣暢淋漓的勝利。
可戰爭瞬息萬變,沒有時間讓他這麼悠閒。
為了緩解俄國的壓力,英法聯軍不斷進攻德國西線。
同時,英國聯合埃及阿拉伯人進攻阿拉伯半島。
還有一部分協約國軍隊集結在地中海區域,緊逼土耳其海峽。
但這些都無法使庫斯特關注起來。最致命的是俄國,他們在經歷一次失敗後,迅速吸取經驗,組織出了一個高效的指揮集團,由一個人對其統一指揮。
據可靠訊息,新上任的俄最高總指揮就是曾被庫斯特擊敗的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布魯西洛夫。
他在加利西亞戰役中從側面襲擊奧軍,並取得大勝,從而聲名遠揚。
在庫斯特發動的解圍普熱梅希爾戰役中,他的集團軍受損程度也是最低的,因此當上了總指揮。
雖說俄軍對內部的調整與庫斯特無關,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與他有關了:
俄軍在經過仔細比較後,認為德軍>俄軍>奧軍,於是在西烏克蘭地帶集結重兵,併發起一系列攻勢。
戰役一直持續到2月8日,結果令人大跌眼境。即使擁有著保加利亞的援兵,奧軍仍被打退了50公里,波蘭東部也重回俄國的掌握中。
但好在奧匈仍控制著一定的俄國領土,還不至於丟人丟到家。
這樣的失敗只能歸咎於奧匈。如果不撤掉庫斯特,依靠堅固的防線,就算上帝親自出馬也打不下來。
這場歷時較短的戰役,換來的影響卻很大:
其他國家參與同盟國的熱潮已經停住。
義大利又開始在兩個軍事集團之間來回徘徊,羅馬尼亞也再次把軍隊撤回來。
但好在,保加利亞這個已經上黑車的是沒有機會下去了。
作為同盟國老大,威廉二世批評了義大利左右橫跳的行為;讚揚了保加利亞的矢志不渝。
同時面臨著這麼多壓力,同盟國不得不把希望寄託於庫斯特,期待他在高加索發起一場大規模攻勢,並取得成功。
可庫斯特像是置身事外一樣,沒有任何動作。
於是德皇親自發電,點名要求他進攻高加索。
第二天,土耳其領袖恩維爾就興沖沖的拿著這封電報找庫斯特。
無奈,只好點兵準備進攻。
好在,經過較長的時間,以及他這個奧匈軍備大臣的名號,要來不少他之前製作的先進裝備,足以裝備七個師。
原隸屬於他的奧第十九軍也被徵調到高加索,其所轄的4個師也經過補充,之前的損耗都已經填補好。
長子瓦薩來和幼子塞洛文也都被弗蘭茲秘密運送過來,就連裝甲營也完好無損的送到庫斯特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