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沒有出乎庫斯特的預料,這裡很快就成為了俄奧兩國交戰的中心。
為了解救被圍困的集團軍,俄軍出動了第6、4、8三個集團軍。加上第三集團軍,俄軍總共97萬人。
而奧匈的第二集團軍也因敵人的調動而壓力驟降,獲得了高度的作戰自由。
時任總司令伯姆埃利莫利想發動反衝鋒,打垮敵人的防線;但是被帝國最高層制止了,他們要求他前往北方的桑河,協助庫斯特完成解圍的作戰計劃。
不知道他的心情如何,但依舊還是率軍來到桑河東岸,在協助防禦的同時威脅敵人側翼。
現在,奧匈在這一地帶也擁有了86萬人,堪堪能與俄國打個不相上下。
但致命的是,他們僅有40萬人投入到正面戰場,防禦俄國89萬人的進攻。
其餘的46萬人都在撿漏,只是在包圍俄第三集團軍殘存的8萬人,而不發起任何進攻。企圖透過切斷資訊和補給來讓這裡面的俄國人投降。
簡直沒有比這更愚蠢的!
想要擋住敵人的進攻,首先就要在人力上差距不大,而俄軍人數比防線上的奧軍的二倍還要多。這根本打不了!
此刻,奧匈軍隊就像是羅馬軍團一樣,他們包圍著遠弱於他們的俄國守軍;而外面則是遠強於他們的俄國三個集團軍。
是先防禦還是先進攻?這得是凱撒才能決定得了。而奧匈的凱撒是誰?毫無疑問,是庫斯特。他在這裡最有權力,也最有能力。
他向總指揮部提了一個建議:要求參加包圍戰的大部分奧軍轉入到東線進行防禦。
他給出了一個人數要求:不能低於70萬人,否則這場仗打不了,他也會辭去中將的職務,回家種地去。
是的,庫斯特在威脅帝國高層,以辭職做威脅。
這種威脅很有成效。前些天因過度的宣傳,奧匈人民認為他們一旦失去庫斯特就會被俄國人打出屎來,所以每個帝國公民都走上街頭,用盡一切手段強壓高層下達庫斯特的命令。
而德國人的行動居然比奧匈還要快,他們更早得知了這事。皇帝威廉也向奧匈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同意。
猶豫不決的奧匈政府在受到多方面的壓力後,不得不同意庫斯特的要求。
奧匈總參謀長康拉德興奮地要求第一、第四集團軍將大部分兵力轉到東面作戰。
他的戰略眼光很不錯,早就把東面的防禦戰看成重中之重,但他卻無法調動他們。
此刻庫斯特以辭職為要挾,是一個極好的契機,可以合理的調動軍隊。
但康拉德突然從欣喜中停了下來,靜靜坐下思考得失。
康拉德身處遠離前線的維也納,是無法具體得知各個集團軍的行動的,只能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
想要聯合作戰,必須有一個瞭解戰局的人來作總指揮,這個人必須能力和聲望齊具。
可現在奧匈有能力的軍官基本都死了,剩下的集團軍司令大多都是新人沒有聲望,或是一群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