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清晨,遠在東線的加利西亞戰事逐漸停息,奧匈軍隊一敗不可收拾。他們損失了大量的人力、武器裝備,現在正逐漸撤往喀爾巴阡山進行抵抗。
這對庫斯特是一個不錯的訊息,即使他原先的弟兄生死未卜,可他現在也只關心他的生意如何。
庫斯特所需要的機槍和幾把衝鋒槍也均成功製造出來,半自動步槍相比昨天也多生產出3支,這是很不錯的跡象,如果保持下去,那麼大概在本月下旬就可以開工生產輕型火炮了。
庫斯特心情很不錯,煮了杯咖啡,抽根菸,翹著二郎腿看著今日的報紙。
他的目光掃過一行又一行,忽然看到一個有趣的事:
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將在1914年9月24日慰問波蘭前線的奧匈士兵。
本條訊息發自霍夫堡,由奧地利掌璽大臣埃倫塔爾釋出,雖然一個搞外交的並不適合參與內政,但一個奧地利人總比匈牙利的伊斯特萬首相要靠譜。
在親自和官員朋友確定後,庫斯特便也沒有去管他。這時間太短了,想要得到皇帝的認可不只能依靠那些輕武器。
而庫斯特所製造的火炮,車輪要求加上一層硫化橡膠,炮身金屬要求用庫斯特的特製鋼鐵。這些材料光運過來都至少要下個月,就更別提製造了。
所以庫斯特打算等到下個月,找到一個合適的契機,再向皇帝推薦這些由鋼鐵所鑄成的戰爭機器。
看周圍沒人,庫斯特便從保險箱取出一個封閉的書信,上面還寫著“機密檔案,勿動!”
庫斯特不由得捂臉笑笑,幾下撕開,漏出裡面的白紙,紙上還有許多墨跡。
取出來,便看到了一輛龐大坦克的設計圖。
從頂部開始看,這輛坦克採用鑄造炮塔(半球形炮塔),這種炮塔相較於其它炮塔的優勢在於易於批次生產;且因為是鑄造的原因,所以想加厚哪個位置,想削弱哪個位置,都可以在設計的時候決定,非常簡便。
而另一種焊接炮塔(多面楔形炮塔),這種炮塔在受損後,可以把受損的那部分切掉;不像鑄造炮塔,廢了一部分整個炮塔都要換。這種炮塔與複合裝甲簡直是天生一對的,所以後來世界主流炮塔就成了焊接炮塔。
至於鉚接炮塔,我實在想不出如何形容一個用釘子釘上的坦克炮塔的先程序度了。
考慮到目前的科技程度,採用鑄造炮塔顯然更加划算。它生產簡單、厚度可控,這個時代又沒有複合裝甲,焊接炮塔無法體現出來。
炮塔武器根據型號的不同而改變:A型採用20MM機炮配8MM機槍,B型則採用37MM短管火炮配8MM機槍。這兩種型號足夠了,太多的型號會給後勤帶來沉重的壓力。
引擎則採用庫斯特研發的12氣缸220匹馬力的四衝程柴油機。懸掛為5對負重輪。變速箱6/1。
型號不同的原因,兩類坦克細節資料也因此不同。
A型坦克預計:長4.7M、寬2.11M、高1.97M,重9噸。炮塔正面裝甲20MM、側面12MM、背面10MM、頂8MM;車身正面裝甲15MM、側反兩面均為10MM、頂8MM。公路時速46KM/H,土路29KM/H。
B型坦克預計:長寬高均等於A型,重11噸。炮盾裝甲44MM,炮塔正面裝甲27MM、側面17MM、背面、14MM、頂11MM;車身裝甲均等於A型。公路時速42KM/H,土路時速22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