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大統歷十一月初一,弘治皇帝在奉天殿進行了例行朝會。
朝會內容沒有什麼新意,所奏之事,一般都會由閣臣事先處理,等到上朝時,皇帝只需要照本宣科。
所以大明的朝會,象徵意義更加的濃厚, 不會出現朝會上唇槍舌劍的場面。
真正會有爭吵的,反而是“內閣議事”,一般不是什麼要緊的事,這些閣臣都不會通知皇帝。
在內閣制度成熟之後,朝會更是規定只議定八件事,後來又改成五件事。
這也難怪大明的皇帝們不喜歡上朝, 實在是形式主義太濃重了。
不單單皇帝不喜歡,就連臣子們也不喜歡。
成化年間記載了一次午朝,勤政的成化皇帝去了, 結果臣子一個沒到,氣得在起居注上,留下了成化帝的抱怨罵街之語:爾等常以勤政為言,及朕視朝,卻又怠慢!
一句話就是平時總告訴老子要勤政,老子去上朝了,你們一個個的又都不來!
當然這還不算是最騷的,再過兩年,弘治皇帝上朝時,清查了一下人數,發現有一千多人曠工。
而且這還是常態,也就是摸魚不上朝的官員,整整有一千多人。
這在內閣制度創立後,成為了明代的奇觀!
換作大清, 別說不上朝, 就算是晚個一時半會,這些官員都得嚇得誠惶誠恐。
說實話, 這些文官就是賤!大明這麼寬鬆,他們瘋狂的甩黑鍋給皇帝,說皇帝怎樣怎樣怠政。
等到了大清,一個個跪的比誰都恭敬,一口一個大清歷代明君,各個勤政愛民!
…………
弘治皇帝就這般按照往常一樣,百無聊賴的聽奏了八件事。
這個過程中,他只說了四十二個字。
等朝會結束後,他鑽進御輦。
一旁伺候的隨侍太監說道:“皇爺,據說工匠已經造出脫粒機了,要不要讓他們獻上來?”
“獻上來吧!仿造了大半年的時間,也總算是有了點眉目。”弘治皇帝無奈的嘆了口氣。
很快他就回到了乾清宮,卻發現劉健和李東陽已經在乾清宮等候。
二人一見皇帝,便立馬齊刷刷的行禮。
還沒等李東陽跪下,弘治就扶著他笑問道:“兩位閣老,有什麼事非要這麼急著來找朕?”
李東陽恭敬道:“皇上,我二人乃是為了四川按察司副使一事而來。”
“這事?”弘治皇帝想了想說:“不是安排了張縉嗎?”
“皇上!張縉此人有總督河道之才,今黃河水情, 三年兩頭險峻,如此人才還是不要放出去的為好!”劉健拱手道。
弘治皇帝眉頭皺了皺,問李東陽說:“那李閣老有無人選?”
“刑部郎中尹嘉言!”李東陽低頭道。
弘治皇帝沉默了一會,點了點頭說:“便依閣老所言!”
李東陽忙遵旨謝恩,這次調動,涉及了年初發生的“四川番賊入松潘壩州坡底關等處”。
而李東陽和劉健突然改變人選,想必是這案件背後,有著不願意讓張縉去的人。
弘治皇帝心裡也把握不準,但想來是小事,也就沒有心思去同閣臣拉鋸。
就在這時,工部給事中張文帶著一套脫粒機請求參見。
“正好,兩個閣老也來看看,這種巧思之物!”弘治皇帝笑道。
等脫粒機送進來後,隨行的還有幾個工匠,幾人深深低著頭,一進門就跪地在一旁。
弘治皇帝掃了一眼說:“仿造清楚了吧?”
張文稟告道:“回皇上,圖紙已經畫好,按照仿造的方方面面,將此物分為了幾個部分,想必只要按照圖紙,便能造出來!”
“這件事情乾的不錯!賞!”
幾個工匠忙磕頭謝恩,全程都沒有其餘的話,謝恩後就被太監領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