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百姓多。”
“想要治理好大唐,是否需要人數最多的百姓,生活安寧?”
“是。”
“若民安,朝廷治理起來,是否更容易,徵招勞役、府兵,百姓才會願意配合朝廷?”
“是。”
“所以太子,我以為,所謂政治,便是給百姓安寧的生活,百姓有衣穿,能吃飽肚子,才會擁戴皇帝,這即是太宗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弘聽得有些似懂非懂。
但仔細想想,也能明白,蘇大為所說的“政”,是要團結國家中的大多數人,給大多數人以看得見的好處,滿足他們的期許,如此,天下才能安寧。
“當皇帝是如此,那官員的‘政’,又是什麼呢?”
“太子是國之儲君,一般來說,考慮天下就夠了,如果想知道官員的‘政’是什麼,太子不妨把自己帶到不同官員的位置,去想一想,他們需要團結的大多數是什麼,他們需要向誰負責。”
“謹受教。”
李弘,雙手合扣,向蘇大為鄭重行禮。
蘇大為這番話,說的不如第一個問題那樣直白,但是卻更能啟發李弘的思維。
讓他第一次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蘇大為的答案,令他覺得,值得反覆琢磨。
百姓安寧,國家才安寧。
百姓若不安。
隋末亂世的景象,殷鑑不遠。
這一點,李弘自然是清楚。
接受了蘇大為這個邏輯之後。
後面的內容,便能理解。
團家國內最重要的人群,做為帝國的皇帝,要向大多數人的利益負責。
只有令多數人安居樂業,才能得到多數人的支援。
得到多數人支援,皇位便能穩固。
而團結大多數人,需要利。
這利從哪來?
按如今大唐的模式,可以向外擴張。
向四夷,向西域,向遼東,去襲捲那些敵國,擄掠財富和人口。
說來有些殘忍。
但君王首要向自己的國民,向本國百姓負責。
聖母在大唐是活不下去的。
“舅舅,我還有一個問題,不知……”
李弘牽起蘇大為的衣袖,輕輕拉了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