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朝廷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總管,但這個總管只是虛銜,是一種安撫新羅的榮譽身份。
也是給新羅一個念想,給滅掉百濟和高句麗後,分享扶余之地,留下一個想像空間。
真正的唐軍行動,還是聽命於副總管劉仁願。
新羅人若想得到好處,自然就得多多用命了。
半島局勢複雜,百濟與新羅,皆是古代朝鮮半島南部三個小部族,馬韓、辰韓、弁韓,演化而來。
而其中百濟的馬韓後來又被扶余吞併,才成立了百濟國。
新羅是三韓中的辰韓和弁韓融合而來。
高句麗又是由濊貊、扶余人和漢人為主體,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半島這三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局面。
“陛下的意思很明確,百濟這裡的叛亂,開春後必須平息,給予征伐高句麗,一個穩定的後方。
第二,可以多多借助新羅人的力量。”
劉伯英在“藉助”二字上,略微加重了一點語氣。
蘇大為與劉仁願都是心思機敏之人,一聽就懂。
新羅雖然是大唐的小帝,大唐雖然是天可汗,是中央之國,是眾屬國的朝拜的物件。
但大唐絕不是開善堂的,對小國的態度像是馭馬。
既用,也防。
維護治下力量平衡,保證大唐的利益是首要的。
所以能借用新羅之力,便多用用。
既讓唐軍能輕鬆點,也可以多消耗新羅的國力,防止戰後新羅過度膨脹。
所以這句話裡面至少有兩三層的意思。
需要執掌百濟諸事的代都督蘇大為,及嵎山道行軍副總管劉仁願去揣摩。
“只要做到以上這兩點,便是大功一件。”
劉伯英看了看劉仁願:“至於具體的方略,陛下許以專斷之權。”
專斷之權,便是臨機決斷,全悉自決。
大唐皇帝對大總管等在外作戰的將領,一般都是放權,聽憑自由發揮。
這種放權,為唐朝早期的軍事活動,無數次軍事史上的奇蹟般的戰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要能勝利,怎樣天馬行空的腦洞,在大唐這裡都是可以的。
但就是有一點,別吃敗仗,吃了敗績,那是要追責的。
而現在對劉仁願和蘇大為加上這一句,是進一步解開二將的思想顧忌,命其放手施為。
沒辦法,現在百濟就兩萬人,其中一萬還是準備開春後跟高句麗動手開片的劉伯英軍。
這一萬人說是援軍,但等大唐與高句麗動手後,肯定就是向著高句麗使力去了。
百濟這邊,這一萬人能做的有限。
這就意味著,蘇大為和劉仁願,就算開春後,也要繼續面對缺兵少將的局面。
不用新羅人,只怕憑一萬多唐軍,連泗沘城都出不去。
意識到這一點,劉仁願和蘇大為的臉色都是一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