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婁師德早先已因功拔為折衝都尉。
王孝傑和崔器等也升上了果毅都尉。
至於阿史那道真,也因累功升至折衝都尉。
但,之前與薛仁貴徵高句麗時,功敗垂成,以至戰損。
李治盛怒之下,雖然沒有嚴懲薛仁貴,但對他手下這幫將領,都是降一級錄用。
蘇大為此來,正好因重建情報,為蘇定方半月拿下百濟,立下汗馬功勞,被升為折衝都尉。
然後婁師德他們,就被蘇定方順水推舟,大筆一揮,全都歸於蘇大為帳下節制。
按說婁師德他們,早就有單獨領一折衝府的能力了。
只不過……運氣不好。
這事蘇大為也頗有些自責。
若不是他極力推薦,當初薛仁貴也不會把這些將領要過去。
誰能想到薛仁貴在戰場上,在大非川之外,還有吃虧的戰績。
所以蘇大為認為,自己有必要,幫著手下這幫兄弟們,立些戰功,把位置往上升一升。
翻閱著手裡的文書,蘇大為忽然想起一事,忍不住道:“大唐的軍制,常備只有二十多萬,不到三十萬的樣子,難怪每次出征,普遍只派五萬人左右。”
“阿兄,你在說什麼?”
聶蘇在一旁好奇的問。
“哦,我是說,大唐的衛府兵是輪值的,一般在役的只有三分之一人。
三分之一的在役衛兵,也就是二十多萬人。
此次徵高句麗,出動十幾萬大軍,已經是在役人數的一半了。
難怪大總管要這麼急著把主力帶回去。”
不帶回去行嗎,大唐的兵力已經抽調一半了,這連鎮守本土都有些捉襟見肘。
如此大軍,自然不能太長時間孤懸於外。
蘇定方大戰一結束,就把人帶回去,想必也是安李治之心。
就在此時,忽聽有人在帳外輕咳一聲:“都尉,那個扶余公子指名要見你。”
說話的人,是黑齒常平。
他現在被蘇大為任命為帳下長史。
黑齒常之自然也被蘇大為封了一個官。
做他帳下參軍。
安文生是別將。
崔器是兵曹。
婁師德和王孝傑是左右果毅都尉。
至於周良和南九郎,在暗處替蘇大為負責半島都察寺的活動,處於半隱形狀態。
“扶余公子?就是那個扶余慶吧?”
蘇大為想了想:“把他帶上來吧。”
“諾。”
扶余慶,就是此前都察寺探員從泗沘城附近抓到可疑之人。
後經審訊,這人招出自己乃是百濟扶余王族。
城破之時,他用灶灰抹黑了臉,換上家中下人衣服,趁亂逃出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