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李治繼續說下去:“太宗從登基開始,到徵遼東前,一共經歷三個五年。第一個五年,令大唐休養生息了四年,在貞觀四年,出兵滅了東突厥。”
蘇大為不由點頭。
“第二個五年,大唐又休養生息四年,在貞觀九年,滅了吐谷渾。”
“接著便是又休息四年,在貞觀十四年,大唐收服了西域。”
咦?
聽到李治這麼說,心裡默默一算,蘇大為不由訝然,還真是。
看起來李世民當政時,打仗是常態,許多後世的人一直奇怪,大唐初立,是如何將突厥這樣的消滅,並且還沒耽誤經濟建設。
現在聽李治提及,這才恍然。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雄主,隋煬帝玩起來會崩的滅國之戰,在李世民手裡,卻是精心策劃後的舉動。
“貞觀的第四個五年,依舊是休養生息了四年,然後太宗準備在貞觀十九年拿下高句麗……”說到這裡,李治便住口了,似乎覺得再說下去,就得說到太宗李世民沒能拿下高句麗之事,不想再說。
“我大唐從前隋滅亡吸取到的教訓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正如孫子所言,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李治向蘇大為正色道:“所以朕登基以來,只要騰出手,便驅使將士們,向四周不臣者,揮動大唐的鞭子,讓他們都明白天可漢的威嚴。
可朕也必須得明白,一切過猶不及,絕不可濫用。
兵力是如此,民力、國力,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我大唐剛剛完成徵西突厥之戰,邊關將士衣不解甲,尚未得到很好的休整。
然,吐谷渾事急,不可不救,只能令蘇老將軍再次領兵西進。”
稍微喘了幾口氣,李治伸指向一邊指了指,那裡掛著一副碩大的地圖,正如蘇定方在家中懸掛的一樣,用鮮紅色的筆觸圈起了遼東。
“遼東,同樣事急,朕亦不能放。如今我大唐精銳,一部在西域,隨裴行儉守住四鎮,一部要前往遼東,你覺得,朕還有多少兵馬可派?”
李治苦笑著拍拍膝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就算我從鎮守各要害的折衝府,抽調人手,你算算,這個後勤和消耗,得糜費多少錢糧?
兩萬,不能再多了,為了擠出這兩萬兵,朕還需要派六萬民夫做糧食轉運,西北群山峻嶺,糧食轉運困難,只怕六萬人都還不夠,還需要大量的騾馬,還需要大軍行進之處,各地支援。
這些,都是要擾民,要誤農時,要消耗國力的。
朕當這個家,就一定要量入為出,留有餘力,絕不能再重蹈前朝覆轍。”
“陛下高瞻遠矚,臣受教。”
蘇大為肅然起敬,叉手行禮。
心裡想的則是:這還是生產力太低下了,農業社會,大規模的徵調人口作戰,便會耽誤生產,會嚴重影響國內的生產力。
難怪大唐對外用兵,多數都是派數萬人,大量徵調胡人僕從軍。
看來的確是吸取了隋亡的經驗。
可惜,隨著後來對吐蕃戰略的失敗,牽一髮而動全身,大唐周邊的環境越來越惡劣,逼得唐軍不得不四面出擊,頻頻救火。
一代名將蘇定方都累死軍中。
令李治與李世民施行了兩代帝王的“五年計劃”,休養生息而後對外用兵的策略,徹底失敗。
唐軍的戰力,也自此開始衰落。
不得不大量依賴胡人僕從軍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