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傳令兵大步向中軍行轅趕去,蘇大為暗自心裡嘀咕,不知是出了什麼事。
不過傳令兵並沒有明說,他也只能胡亂猜測,是否跟長安發生的政治事件有關?又或者,突厥人已經開始行動了?
沒聽到訊息啊。
他身為斥候營的副營正,對唐軍中各類情報和訊息都敏銳無比。
最近幾天風平浪靜,除了長安來的史者,並沒有任何異常。
百思不得其解,決定暫時放下疑問,一會到了大總管的營帳自然便知是怎麼回事了。
他的思緒情不自禁又飄到方才與安文生、阿史那道真談的“街亭之戰”上。
先頭在聽的時候,沒覺得如何。
但現在突然一個靈光閃過,倒讓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蜀與魏之間,魏強而蜀弱,魏雄踞中原,脅天子以令諸侯,而蜀漢不過區區一州之地,對抗曹魏。
結果居然是弱小的蜀漢不斷髮起進攻,而強大的魏國,卻處於戰略防守。
這和普通人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
一般人或許會認為,只有強者才會出擊,弱者只能自守。
此為一處疑點。
另外,明明蜀國山道難行,距離隴西三郡更遠,而且糧食轉運困難。
結果蜀國諸葛亮沒有選更近的斜谷和陳倉,而是率兵長途奔襲三郡。
隴西三郡距離魏國長安,快馬十日可達,蜀軍翻山躍嶺去隴西要多久?
強行軍也得二十來天吧。
這又是一處違反常識的行為。
此外,戰爭開始時,蜀國是攻,魏國是守。
可結果蜀國攻入隴西三郡後,局面又變成了蜀國要守街亭,守三郡,成為守方。
原本做為防守一方的曹魏,卻變成主動出擊,成為攻方。
攻守之勢易形了。
這兩者之間的強弱、攻守,是動態的,是變化的,仔細揣摩的話,會得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
蘇大為忍不住自言自語道:“反者道之動。”
這是《道德經》裡的第四十章。
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說,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諸如長短、高下、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損益、強弱、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一系列矛盾。
並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須相互依存、互為前提。
即書中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諸葛孔明本身屬於道家一脈。
據傳他從黃承彥處習得八陣圖,並將之引入兵法中。
蘇大為也是方才靈光一閃才想到,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的用兵,正好體現了道德經裡的這番話。
所謂陰陽相生,強弱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