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蘇大為卻微微搖頭:“不對。”
李博眉頭微皺,一雙褐中帶灰的眸子,費解看向蘇大為。
“願聞其詳。”
“這次回長安前,我也曾想以軍功為護身符。”蘇大為概然道:“實際上,從徵遼東以來,我就一直有這個念頭,只要我的功勞夠大,那麼就誰也動不了我。”
“這不對嗎?”李博越發疑惑。
“對,但不全對。”
蘇大為輕輕喝口茶:“就像這次我回長安,馬上就被捲入朝廷遷都的風波中,當夜就有人衝入宮禁,犯謀逆大罪,而更可怕的是,其中許多人,與我有關。”
李博沉思片刻:“但陛下和武后並不相信,也不會以此治罪。”
蘇大為搖頭道:“有些事,事實真那麼重要嗎?我看未必。”
屋內靜到極點,只有李博變得粗重的呼吸。
“設局之人,目地自然是武后,但何嘗不是聖人,現在從結果看,自然只是虛驚一場,可若真的被他們得手呢?”
蘇大為臉龐抬起,看向李博。
他的雙眼,彷彿有一種看透人心的力量。
李博先是一怔,接著大汗淋漓。
若當夜聖人真的有個三長兩短,那會如何?
大唐群龍無首。
武后不足以掌控朝局,甚至有可能被人順手一起除掉。
而那時,太子李弘按流程,將會被大臣輔佐登基。
但,李弘畢竟年幼,是否真能掌控朝廷?
朝中那麼元老功臣,門閥、高門,連聖人與武后聯手彈壓尚且有些不足。
年幼的太子,又如何能穩住局面?
真到那時,一個不好,就會重現南北朝的局面。
分崩離析,或者權臣篡位,都不是不可能的。
到那時,唯一能助武后和太子穩定局面的,只有蘇大為一人。
李積年老,半隻腳踏進棺材了。
蕭嗣業因為出身江南氏族,其實不被陛下和武后深信。
而且也是黃土快埋脖子的人了。
太宗時的名將武臣,死的死,老的老,環顧長安,能鎮住局面的,可能真沒有誰比蘇大為更合適。
但,因為私闖宮禁者有蘇大為昔日麾下隴右老兵。
蘇大為難以洗涮自己的嫌疑,很可能在大亂之初,就被人彈劾治罪,甚至以罪夷九族,至不濟也是個判流放千里。
一想到這一切,李博渾身汗毛倒豎。
只覺自己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
當時不覺得如何,直至此時,方才透過蘇大為的視角,看到此事的陰險與可怕。
難怪武后和聖人在事後大肆封賞阿郎。
並且向滿朝文武認定,兵部尚書只有蘇大為可當。
想必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