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戰機直接丟下來,按照自由落體計算,大約150秒抵達地面。
目前的現代戰機,通電→電子裝置自檢→啟動引擎→引擎80%轉速→加力→推進,至少需要三分鐘。
顯然有點反應不過來,就摔成廢鐵。
然而,徐工程師尚未解釋,北美軍部率先跳出來,聲稱nasa早就有成熟的技術。
並且可以將‘輔助動力系統apu’,與‘應急動力裝置epu’,結合為全新的‘綜合動力系統’,令每一架被拋下來的重型戰鬥機,都可以在20~35秒內實現靜穩定,然後進入正常飛行姿態。
隨後貼出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間的一系列實驗資料和實景照片。
總之,哪怕飛艇即將取締航姆,我山姆大叔,依舊是母星的帶頭大哥!
空中航姆的爭議,戛然而止。
而‘飛艇發射平臺’的質疑聲,相對前兩個概念,要小了許多。
因為有個東西叫‘飛機運載火箭’技術,簡稱‘飛馬座’。
其原理是用大飛機,將運載火箭送到平流層,後者再飛往外太空。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節約燃料,而是節省製造成本。
火箭最昂貴的是發動機,如果用飛機替代一級火箭,形成反覆利用,那麼,少了一級火箭的運載火箭,無需那麼多燃料,也就無需那麼大推力,完全可以縮減體型,減少發動機數量和功率,令運載火箭更小巧,從而降低製造成本,縮短髮射週期,甚至免去發射廠選址。
並且,一級火箭的發動機,是最大個,也是最昂貴。
如果省去該環節,飛馬座發射費用,是地面費用的一半。
無需填充液體燃料,發射時間比以往縮短數週,最多隻需十個小時。
如果運載衛星,總費用是地面發射的三分之一。
現在改用飛艇……
火箭點火之前需要定位,飛機的高速移動,導致定位困難。
如果把飛艇當做空中發射平臺,不需要移動,定位準確,發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唯一麻煩的是,飛機可以利用自身的速度,將火箭投擲出去,給予一定初速,使其儘快進入8km/s,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
飛艇不移動,相當於把地面發射場升到3萬米高空,雖然氣壓環境優於地面,降低火箭噴管要求,但沒有速度,怎麼送火箭入軌?
有人提出:火箭騎在飛機上,飛機騎在飛艇上。
也有人提出:既然燃料不值錢,不如把飛艇製造成甜甜圈的樣式,增加一圈推進器,包裹著一顆固體燃料火箭,直接飛出平流層,然後發射火箭,飛艇再返回母星。
如此設想,令網友們腦洞大開,以致於甜甜圈包裹運載火箭的圖片,被玩成了404。
但無輪怎麼說,三大概念,目前依舊是概念,若想成為現實,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還好,漂洋過海的基洛夫飛艇,相繼抵達倫敦、柏林、巴黎、教廷等地,極大的宣傳了飛艇價值。
現在沒有哪個國家和企業,敢質疑其商業屬性。
所以,飛艇材料持續火爆。
…………
9月28號。
稀泥奧運邁入尾聲,旋即迎來國慶和中秋。
大澤,紅旗車間辦公室。
行政大嬸負責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胖大媽,正在彙報國慶節和中秋節需要採辦的物資。
紅旗、紅燈籠、紅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