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覆,僅消耗少量資源,就能獲得數不清的履帶,既不佔用太多電力,又無需籌備那麼多能量和稀土礦。
其實,製造第一輛灰熊戰車期間,徐飛嘗試過製造履帶。
也就是安排工程師,利用履帶車間,獨立進行生產。
但基地卻跳出一連串提示。
先投入少量金屬鐵,少量稀土礦,啟動1號冶煉電爐。
再投入少量金屬鐵,少量稀土礦,啟動2號冶煉電爐。
然後投入少量金屬鐵,少量稀土礦,啟動3號冶煉電爐。
後續消耗能量,分別啟動普通機床、精密車床……
搞來搞去,自家差點迎來第二輛灰熊戰車。
也就是說,戰車工廠屬於一體式生產線,如果單獨生產某個部件,牽一而動全身,資源不夠,不給生產。資源足夠,就給輛新的。
半小時後。
徐飛拿到兩套灰熊戰車的前大燈。
[紅外線鹵素大燈:內部採用可調整色溫和控制功率的滷鎢燈泡,外部採用可伸縮的濾光片。]
收起濾光片,僅需80W~100W功率,即可在能見度很差的環境中,達到較強的穿透照明效果。
放置濾光片,遮擋可見光,對外發射紅外線,並接收反射訊號,可發現敵對目標,最大功率800W,最遠探測距離1200米。
[注1:切勿移植重坦使用。]
[注2:請優先使用鐳射測距和微光夜視儀。]
“有沒有濾光片,無所謂,關鍵能取暖。”
徐飛讓工程師找個插頭接上,又從灰熊戰車拆下擰動控制的開關。
隨便找個電源……
燈光開啟,熱浪迎面,卻格外刺眼。
“不僅要焊接個支撐架,還要研究研究,如何不讓燈光對著人,卻依舊可以感受到熱量。”
徐飛琢磨許久,來到戰車工廠安置基礎生產線的區域。
啟動三級基礎生產線自帶的電腦,錄入紅外線鹵素大燈。
果然,跟電機一樣,只能製造燈泡。
大燈泡,小燈泡,微型燈泡,愣是無法制造帶有燈罩、燈盒的裝置。
而開啟一條新的三級基礎生產線,製造燈罩、燈盒,又會佔用電力。
“目前來說,拆輕坦最合適,至少能拿到成品和開關、電線。”
徐飛思索著,設計一款支撐架,代入紅外線鹵素大燈。
雖然無法制造電燈裝置,但基地依舊給出相關引數。
比如調整功率,改變亮度。
比如調整色溫,改變紅外線光譜。
另外,紅外線屬於電磁波,在傳播中伴有交變電磁場,會使物質的分子交替極化,導致大量分子的往復弛豫運動,這種分子在運動中就會發生碰撞並與物質摩擦,於是產生紅外熱效應。
而灰熊戰車自帶的這款紅外線鹵素大燈,若想達到最大熱效應,功率必須全開,800W,光譜則設定為2500k。
徐飛設定多次,瞅到自家的雷達模組,靈光一閃,找到一個不讓燈光對著自己的方法。
猶如撐開的雨傘,把紅外線鹵素大燈當做傘柄,令其照射雨傘內部,雨傘內部成魚鱗狀,導致強光離散,同時又能加強紅外線熱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