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到過那裡,瞭解道班工人們的情況。
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在高海拔地區。
冬天,只能靠化冰取水。
夏天,水害阻斷大陸,只能靠鹽和辣椒拌飯下肚充飢。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有默默的奉獻。
只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搶險救災,維護公路順利暢通。
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坐落在西藏拉薩的市南,拉薩河畔。
王亮道:“那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為了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三十週年,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業績和巨大犧牲而建立的,我還記得石碑上的碑文。”
【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東自成都,始建於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寧,動工於一九五零年六月兩路全長四千三百六十餘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時通車拉薩。】
【世界屋脊,地域遼闊,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兩路,跨怒江攀橫斷,渡通天越崑崙,江河湍急,峰嶽險峻。】
碑文簡單明瞭,用最樸實的文字說明了世界屋脊的自然特點。
【十一萬藏漢軍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立方,造橋四百餘座。】
【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業績永垂青史。三十年來,國家投以巨資,兩路幾經改建。青藏公路建成瀝青路面。高原公路,亙古奇蹟。四海聞名,五州讚歎。】
不容分裂,友誼,天長地久。
英烈,萬古長青。
【巍巍高原,兩路貫通。北京拉薩,緊密相連。兄弟情誼,親密無間。】
【全藏公路四通八達,經濟文化繁盛,城鄉面貌改觀。藏漢同胞,歌舞翩躚,頌之為”彩虹”,譽之為”金橋”。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
【值此兩路通車三十週年,感激中央,緬懷英烈,立石拉薩,永志紀念。】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立】
【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藏曆十六繞回陽木鼠年十一月三十日】
評論區。
“當被代入到那個年代中去,嘗試著去用那個年代的思維方式去了解那段歷史的時候,心中不免波濤洶湧。千言萬語,如鯁在喉。感恩、感謝!”
“緬懷先烈,向英雄致敬。身雖已殆,精神永存。”
“這才是該被人們記住和感恩的。”
“十一萬官兵和群眾用雙手和近似於原始的工具鑿巖斷石修坡築路,在整個川藏線築路工程中,近四千名官兵把血肉之軀奉獻給這條英雄之路,平均每一公里深埋著一點五名英烈的屍骨!何其壯哉!敬禮!”
“英勇的十八軍指戰員!偉大的老西藏精神。”
“譜寫了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
“都是英雄!”
“為了西南邊防的穩定和發展,一代代川藏線人用生的艱辛、死的壯烈托起了這條生死線,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默默駐守著這條國防運輸線。”
“他們活著沒享一天福,犧牲後還要為祖國守邊防,我才付出了多少?想想犧牲的戰友們,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這已經不單單是王亮為年輕的汽車兵們做的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了。
在這一刻,數百萬的中國人民知道了他們,知道了他們的英勇事蹟。
他們,不再孤獨。
【PS:川藏線上十英雄:營副教導員李顯文,連長楊星春,副連長陳洪光,副指導員程德鳳、譚仁貴,排長曲月倫,班長楊慶忠、李榮昌,戰士陳昌元、李興富。1968年11月14日,中央軍委釋出命令,授予李顯文等十名官兵‘無限忠於***的川藏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並號召全軍指戰員向他們學習。在後來五十年的時間裡,行經烈士紀念碑的物資部隊都會用鳴笛的方式向前輩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