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家,首都。
最近一段時間,決策層和學者圈都在討論核聚變專案,相關的會議召開了一個又一個。
決策層會議,就召開了好幾次。
各個領域也組織召開高階學術會議、技術會議,還有一系列的商務、應用等討論會。
好多電磁物理、核能物理、超導以及材料等方向的頂尖學者,乾脆就留在首都不走了,他們每天都會去參加各種會議。
核聚變專案是非常龐大的。
專案的建造、應用、人員等方面,自然有決策層負責,但技術上的問題,就必須要專案組來解決。
雖然核聚變專案還沒有正式進入製造階段,但已經組建了臨時的專案組,王浩就是專案組的主負責人,下面還有湯建軍、王燁以及汪百川等人。
現在設計已經過關了。
一系列技術問題就集中在材料和製造上,大的材料難關都已經攻克,但還是有很多方向的材料、製造問題需要解決。
有一些部分的高階材料需要進口。
有一些材料的效能要差一些,最好還是能研發出新材料。
另外,製造上也有問題。
這主要牽扯到精工製造技術,製造行業實在是太龐大了,近年來國內相關技術領域發展速度很快,但還是有很多方向上趕不上國際水平。
最大的問題還是精度。
比如,有幾種一階鐵的的緻密鋼材,用於製造裝置內部的裝置,就牽扯到了一個精度的問題。
這種緻密鋼材的韌性非常高,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水平,即便只是切割都是個問題,更不用說製造出精密的部件。
王浩花費了很多時間,檢視各個小組遞交上來的報告。
他確實有非常強的研發能力,但不可能參與到方方面面的研究,也只能把問題提交給專案組,讓大家一起來研究解決方案。
最終,問題還是要給各個研究團隊來解決。
徐老師也很關注核聚變的技術問題,他檢視了一份報告,上面的一系列數字然頭皮發麻。
比如,有37種需要進口的材料。
有29種材料效能不夠,最好是能研發出更好的替代品。
有17種進口裝置需求。
有……
看著報告上的資料,就知道核聚變專案有多龐大了,他們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發現投資的最低數額超過兩千億。
這個數字非常龐大。
最終核聚變技術的應用是製造一個大型的電廠,論證得到的資料是年發電量能夠達到400億度到700億度。
如果拿三俠電站做對比,就知道資料情況了。
三俠電站,投資在950億左右,年發電量在1000億度左右。
從投資數額和發電情況來看,三俠電站的效益要高上不少,但核聚變是個大型的研究專案,製造第一個核聚變電站是戰略級別的,後續再製造的成本就會低上很多。
另外,三俠電站是不可複製的。
核聚變電站卻可以隨處製造,根本不會受到環境的限制。
兩者不具可比性。
當徐老師還在思考的時候,秘書小張敲門走了進來,拿著一份檔案說道,“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發來的,他們詢問湮滅力場研究的合作意向。”
“湮滅力場研究?”
徐老師下意識就拒絕了,“那怎麼可能?和他們合作有什麼好處!直接拒……等等。”
他說著停頓了一下,“先不要回復,我問一下王院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