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浩瀚,無邊無垠。
與之相比,地球和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
在現有的物理基礎之下,想要進行宇宙旅行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太陽系內最遠的行星,海王星,和地球的平均距離在45億公里左右,如此遠的距離,即便是光速前進也需要五到六個小時。
事實上,想要走出太陽系都是非常困難的。
太陽系外圍的奧特星雲半徑約為一光年左右,也就是說,想要離開太陽系,就必須走出一光年的距離。
當走出太陽系以後,旅途也只是剛剛開始。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αAB,他們距離地球約為4.37光年,已被稱為半人馬做A星和半人馬座B星。
當進行銀河系內的旅行時,所跨越的距離就要以‘千光年’、‘萬光年’作單位。
比如,銀河系的半徑為10萬光年。
和銀河系距離最近的麥哲倫大星雲,距離地球大概有16萬光年左右,最近的漩渦星系仙女座,距離則為220萬光年。
一光年,約為9萬5000億公里。
如果宇宙飛船的速度是以公里為單位,想完成這些距離的航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要進行宇宙旅行,速度最低也要以‘光年’為單位。
但問題在於,速度存在光速上限。
這裡必須談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認為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突破光速。
常規邏輯來講,宇宙飛船不斷的加速,比如,加速度為一萬公里/平方秒,30秒後就能達到光速。
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速度和時間相關聯。
簡單理解,速度越快、時間越慢。
從狹義相對論的角度來看,速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感覺時間在減慢,周圍的人和物體看起來很慢,甚至固定不動。
這是因為時間和空間被統一為時空。
時空,是相對的。
因此,在相對運動的參考系中,時間和空間也會相對的變化。
這就是所謂的‘時間膨脹效應’,是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之一,而越是接近光速,速度變慢的效應就越高。
所以帶質量的物體永遠也無法達到光速。
“不同的湮滅力場,一定程度上,已經處在不同的時空,就不會受到相對的限制。”
“在強湮滅力場中,光速的上限會大大提升,飛船就能夠透過加速超越光速。”
“同時,兩個時空存在時間流速差。”
“強湮滅力場的時間流速更快,也會讓相對速度變得更快。時間流速的差別,也許是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那麼就有可能實現遠遠超越光速的相對速度……”
王浩仔細思考著,用力揉揉額頭,“當前還是要對於強湮滅力場和常規環境的時間差做測定。”
“這個實驗需求很高,而且很複雜。”
他思考著搖搖頭。
湮滅力場實驗組的工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