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積累太少……”他很無奈的搖搖頭。
若是人類科技正常發展,湮滅物理方向的科技,也許一百年、兩百年,甚至幾百後才會有發現,到時候,就能夠積累足夠多的理論。
科技發展來說,一項新理論的出現,往往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會轉換為科學技術。
當有了足夠多的理論積累,再去研發相關的技術就很順暢了。
現在不同。
系統幫助引導了正確的方向,他們也一直走在正確方向上,有很多的實驗發現就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這就是研究速度快帶來的問題。
王浩仔細思考了很久,還是決定認真做研究,補足理論方向的缺失,否則未來再繼續探索就會找不到方向。
他找來相熟的幾個人,說起了最新的實驗研究。
每個人都感到很驚訝,“什麼,在沒有升階的情況下,材料發生了變化?密度變高?韌性增強?”
“還有輻射?”
“聽起來很可怕啊……”
“這裡面應該涉及到了原子變化吧?”
保羅菲爾瓊斯迅速抓住了重點,“肯定會涉及到原子變化,否則密度不可能變高,即便是強壓縮可能會對金屬有效果,但融化後重新凝固,密度也會迴歸常態。”
“沒錯。”
王浩點頭道,“所以研究的內容是,論證強湮滅力場環境下會發生的原子變化。”
“我們已經解析了電子升階現象,但從未論證過原子核發生的變化,從理論上來說,兩者是一起變化的。”
“質子、中子之間的力場,更微小夸克之間的力……”
“當然,研究的難度很高,我只是希望能積累一些理論,來對今後的實驗發現進行解釋。”
其他人都深吸了一口氣。
人類對於原子的研究,大多成果都集中在外層電子上,比如電子分佈、電子軌道、電子組成帶來的化學特性變化,等等。
針對原子核,也只有基本的組成而已。
比如,原子核是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則是由更微小的夸克組成,等等。
其他就很少了。
這主要是因為,原子核遠沒有電子活躍,無法透過物理、化學現象去做研究,大多隻能從其組成的角度去論證。
當涉及到微觀質量單位的研究,觀察粒子對撞現象幾乎是唯一的手段。
現在則是論證強湮滅力場環境下的原子變化,原子核的質量、組成不變的情況下,怎麼去論證其發生的變化?
……
王浩並沒有想真正研究出什麼東西。
他只是希望大家能開拓思維,針對一系列了的實驗結果,從理論角度做分析判斷,來增加一些理論基礎。
以實驗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或許就可以分析出一些東西。
王浩的優勢在於,他可以篩選出其中正確的內容,就能一點點的完善相關的理論。
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