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浩用力的咧咧嘴,“你這麼一說,我都想親眼看看了。”他就只是隨便應付一句。
爆炸?
藝術?
這個汪百川有點極端啊。
反正王浩是不理解這些核工程專家對於核爆炸的狂熱。
……
氘氘反應是必須要做的先期研究,透過不斷的實驗測定反應強度和材料密度之間的之間。
以此,才能論證反應控制問題。
這個專案關注度還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因為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現實驗室之外的氘氘反應點火。
即便是原子彈爆炸,中心溫度也只有一億攝氏度,根本無法達成氘氘反應的點火條件。
所以氫彈應用的是反應強度更高的氘氚反應。
好多知道專案內容的學者,都感到非常的驚訝,他們已經知道擁有一種全新的點火技術,很可能和強湮滅力場有關,只是不知道具體是怎麼應用的。
科技部門也是這麼想的。
徐老師知道F射線發生技術,只是不知道具體效果怎麼樣,他在專案申請檔案上籤了字,還特別打電話讓廖建國的研究組配合。
在諸多的關注下,第一次氘氘反應測定實驗,先期準備工作迅速做好了。
實驗定在沙漠的邊緣。
這裡周圍百公里都是無人區,距離F射線實驗基地有兩百公里,F射線實驗團隊將會應用內部有核反應的發生裝置進行點火。
兩百公里,距離還是非常遠的。
這也是一次對F發射發生技術的檢驗。
在實驗透過審批的第一時間,廖建國就帶領團隊開始了準備,他們啟動裝置釋放F射線,連續進行了十幾天時間,發射了幾十次F射線,並把裝置完全調整好,才確定了實驗地點。
簡單來說,不是讓F射線瞄準反應材料,而是把反應材料放置在F射線的目標位置。
這樣才能保證一擊命中。
當天。
汪百川親自帶隊到實驗地點,檢測高壓縮的氘氘材料以及一些埋在地底深處的裝置。
團隊裡有好幾個核專家,就連王燁都禁不住好奇過來看看。
本來是想著到了實驗地點能看到點火團隊,結果卻發現什麼都沒有,他們也忍不住討論起來,“點火團隊呢?”
“保密這麼高階?連人都見不到?”
“會不會等我們離開以後,他們才過來佈置?”
“不可能吧?預定的實驗時間還有一個小時,這麼短的時間能佈置什麼?而且我們又不是現在走……”
“也對。”
一群人完成了工作以後就在原地等啊等,一直等到了距離實驗半個小時左右,才不得不帶著疑惑離開。
他們去了距離實驗地點10公里的防空洞躲避。
等進入到防空洞以後,一群人忍不住看起了實驗現場的監控,發現一切和離開時沒有區別,根本沒有其他團隊去實驗地點。
“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