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工程專案的第一次大型論證會議結束了。
第一輪會議取得的進展還是比較多的,包括確定了正式進行論證專案,包括定下了設計研究的主方向,也包括確定專案的負責人。
會議確定的論證專案負責人主要有,擔任總設計師的王浩,擔任副總設計師的湯建軍以及王燁。
王燁是核工程研究所的主任級研究員。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專案,並且是主要設計人之一,對於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裝置都非常瞭解。
同時,王燁還是公認的‘候選院士’。
所謂的‘候選’並不是說參與了院士評選,而是他被公認為參與院士評選就能夠評上院士。
現在專案還處在論證階段,但第一次會議的成功也讓專案進入‘正式論證階段’,簡單來說,就是科技部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會進行撥款,對專案論證相關的實驗研究、設計給予支援。
論證階段,預算經費就有十個億。
這也就代表了上級對於研究的重視,若是論證階段無法透過,十個億就等於打了水漂。
會後。
湯建軍和王燁已經開始工作。
現階段他們負責分配論證相關的工作,比如,針對某一個難點和設計,就會有研究團隊或個人去申請。
他們會組建專家評審團,對於相關的研究申請進行稽核。
這樣一個個工作分配下去,就會有很多的個人和團隊參與到論證工作,匯總所有的成果,就可以開啟下一次會議。
在確定了工作安排以後,湯建軍和王燁都表現的非常激動。
湯建軍都有一種實現了人生目標的感覺,他一輩子的夢想就是能夠參與核聚變的研究,甚至都沒有想過在有生之年能夠完成研究。
現在他參與進來了,還掛著副總設計師的名頭。
王燁比湯建軍年輕很多,他都沒想到能擔負如此重要的工作。
核聚變工程專案的規模無疑遠遠超過‘人造太陽’,‘人造太陽’就只是一個實驗專案而已,核聚變工程專案則是準備完成核聚變的研究,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王浩的職位是最高的,他是總設計師、總工程師,是核聚變工程專案的最高負責人。
不過他的職位更多是掛名,手裡擁有最高的許可權,卻不參與實際的專案工作中,他負責的是核心技術方向的研究。
既然已經決定開啟核聚變專案,王浩自然是有信心的,核聚變專案非常的龐大,真正進入到實驗製造階段,投入的經費最低也是百億起步,甚至會達到千億或者更多。
但研究有了主要方向以後,也只是專案龐大一些而已,和其他的研究也沒有什麼區別。
比如,超導電池的研發。
超導電池的設計研究也很不容易,中途攻克了很多的技術難題,但有了主要方向以後還是完成了。
核聚變專案也只是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
專案研究還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主要就是經歷論證、設計、製造等幾個階段。
現在已經進入第一階段,就一步步正常進行就可以了。
……
核聚變第一次論證會議並沒有引起波瀾。
論證會議的規模還是很大的,想要完全做到保密是不可能的,但多數知道訊息的人也只認為是學術交流會,而不是真正的開啟專案。
這種學術交流會議並不是唯一。
國內來說,就舉辦過好幾次類似的會議,只不過規模更小一些,目的就是讓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交流。
其他國家也一樣。
比如,?國。
他們就曾經舉辦過大型的核聚變研究會議,會議還擬定論證製造大型的託卡馬克裝置。
一大堆學者聚在一起,就研究可能碰到的問題進行論證,他們還進行了粗略的計算,結果發現需要的經費太過龐大。
最終,還是放棄了。
這主要是因為實現的可行性很低,就不可能找到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