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真達到極限了。”王浩繼續搖頭解釋道,“之前我們的技術一直在提升,但最近兩個月已經停下來了。”
“我們的技術已經達到了瓶頸,再想透過改善材料佈局的方式進行提升很困難。”
“這次力場提升是因為螺旋磁場的作用,但磁場也開到了最大,製造出的強度是8.36。”
“短時間是不可能了……”
王浩說著猶豫了一下,還是解釋道,“如果再想有大的提升,就必須找到新的材料,或者有全新的理論突破。”
大的提升,確實不可能了。
好多次實驗已經證明,一階元素材料製造湮滅力場強度受限,他們暫時只能繼續使用高壓混合材料。
湮滅力場的繼續提升,就必須要有可替代的新材料。
徐老師想了想說道,“裝置方面,你們把需求列出來,我們會想辦法儘量爭取。”
他說完又問道,“王院士,新發現要公開嗎?”
王浩聽的一愣,“為什麼這麼說?”他倒是考慮過購買裝置可能遇到的問題,認為一階碳是個重要的談判籌碼。
其他就沒有這麼深入了。
至於公開……
一階碳不是才剛發現嗎?他覺得還要研究一段時間,才會去考慮公開新發現的問題。
徐老師輕咳了一聲。
作為科技部門的負責人,當然不能總是看重利益,但售賣一階鐵的感受確實很好。
他換了個問話方式,“王院士,你覺得一階碳的發現需要保密嗎?或者,一階碳需要對外禁售嗎?”
“那倒是不用。”
王浩搖頭道,“這應該不牽扯上次開會說的保密領域,我們的關鍵技術保密只有兩種。”
一種是F射線。
一種是湮滅力場技術。
一階碳材料和F射線發生技術無關,也不能用來製造高強度的湮滅力場,自然不用去保密。
反倒是公開的好處有很多。
因為碳的應用非常廣泛,會牽扯很多領域的科技研發,公開出去才能促進相關的研發並推動科技發展。
如果單純的去保密做研究,就必須要謹慎做研究,不能提供給其他任何科研機構。
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
到時候,平白投入大量經費不說,因為研發的規模受到限制,成果和應用自然也會嚴重受限。
……
一週後。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學,去了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內已經忙成一團,他們定製的厘米級顆粒性材料運送過來,就準備開始新的反重力實驗。
他們所做的依舊是交流超導反重力實驗。
王浩最期待的是直流反重力,但直流反重力相對要複雜的多,FCW031材料也不一定有作用,而且牽扯F射線的研究,盛海亮的級別就不夠了,必須廖建國的F射線團隊參與才可以。
現在只是驗證顆粒性材料的可行性,還是進行常規的反重力特性驗證。
實驗間裡非常的忙碌。
每個人都按照計劃方案,利用運送過來的顆粒性材料,來搭建底層的材料構建,裝置就是人工一點點製造出來的,而且對精度要求比較高,實驗準備要求還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