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應用上效果很一般。
現在就只是實驗技術,來證明新技術未來是可以應用的。
實驗團隊要解決的問題是隱形技術帶來的,隱形技術是在飛行器外圍開啟強湮滅力力場。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強湮滅力力場的開啟影響了正常飛行,好多次測試的時候就發現,飛行器的空氣阻力似乎變低了。
當開啟隱形功能的時候,飛行器的加速度變快,上升速度變快,變快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也就代表飛行器會更加靈活,但也造成了資料紊亂,控制上就出現了偏差。
這是很危險的。
實驗基地的負責人周老師,去專門諮詢了一下王浩,王浩則是給了一些實驗資料和原理解釋,“強湮滅力場薄層讓周邊的空氣密度增加,但不會影響到內部的反重力場。”
“有了強湮滅力場薄層的特殊作用,外部空氣對飛行器本身的衝擊就會相應降低。”
“具體資料,還是要以實驗為主。”
“你們多做飛行實驗,收集足夠多的資料,就能透過計算解決動力平衡問題了。”
在進行了很多次測試以後,實驗基地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然後就讓基地裡的動力學專家做計算。
但他們研究了很久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能判斷規律,但是想準確計算……根本不可能啊!”
“開啟隱形以後,速度不同、高度不同,降低的阻力變化很大,常規的計算方法根本不適用。”
“多了一個隱形薄層影響,就多了一個變化因子……”
“計算變得非常複雜!”
一群專家研究了很久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周老師都想拿著資料再去找王浩,就聽動力組的阮興平教授說道,“王院士確實很有能力,但也不能什麼都找他吧?”
“我們可都是做這個的,多一個影響因子又能怎麼辦?”
“這還是動力學範疇內的數學問題,只要是數學問題,怎麼就解決不了呢!”
“我們再研究研究,一起解決!”
其他人都覺得阮興平說的有道理,他們也希望能自己解決問題,就繼續努力的進行研究。
很快。
一週時間過去了。
他們依舊在為計算而頭疼,研究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言。
阮興平則是得出結論,“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我們只能繼續做測試,有了更多的資料以後,就可以把其輸入到系統中。”
“到時候,飛行器就可以根據資料做動力調整……”
他給出的方法類似於暴力破解。
當有了足夠多的資料以後,不管飛行器處在什麼高度、什麼速度,系統都可以根據實驗資料做出判斷,就控制達到動力上的平衡。
這也是一種方法,只是需要做的測試太多、太繁雜了。
阮興平還補充一句,“這麼複雜的數學問題,人力想計算太難了。王浩院士大機率也沒辦法……”
阮興平是動力組的核心專家。
周老師還是尊重阮興平的,但他還是想找王浩試試看,“阮教授,我不是不相信你,但萬一王浩院士能解決呢?”
“只要有可能,就要試試。”
“要是做覆蓋性的測試,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都太高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