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核心人員是針對實驗寫報告,他們的實驗收穫還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說的,換成了低溫材料做實驗,交流重力場強度會更高。
事實也是如此。
以金屬錫為材料做的實驗,檢測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強度——百分之二十四。
這個交流重力場強度是非常驚人的,甚至說,只是交流重力場強度的提升,花費兩千多萬經費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則是悶頭寫起了論文。
其他人都知道實驗是為了研究超導機制,也只有劉雲利、何毅等少數人知道,具體是怎麼做的研究。
林伯涵參與到了微觀形態的塑造工作,也參與了‘元素超導臨界溫度常數’的計算,但他對於實驗瞭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瞭解的,實驗也是由他來主導。
所以論文也只能他來寫。
他是寫了兩篇論文,一篇是詳細的報告,包括交流重力實驗的內容,另一篇則撇開了交流重力實驗,只是以超導微觀形態的研究,去分析了一個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導定律。
這個定律可以用來計算單元素的超導溫度,但相關引數的計算非常複雜,需要以元素的各種特性,嵌入到新型幾何的邏輯中,隨後才能代入數值去做計算。
但是,能夠計算,就已經相當驚人了。
王浩花了兩天時間整理成果,又花了一個星期時間,才完成了所有的論文。
他先是提交上級部門稽核了一下,確定‘精簡版’的論文不牽扯交流重力場實驗,只是純理論內容可以對外發表。
等上級部門批准了以後,就投稿給了《自然》雜誌。
……
國際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學術雜誌,分別是的《自然》、《科學》以及《細胞》。
《自然》雜誌,能成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可能擁有世界上最高學歷的編輯團隊。
普通的博士學位,還不足以進入《自然》雜誌工作,想要擔任《自然》雜誌的編輯,還必須從事過博士後研究,並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績。
坎貝爾曾經是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的副教授,後來認為自己似乎不適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到《自然》雜誌擔任了編輯。
事實證明,編輯工作很適合他。
坎貝爾工作了十幾個年,已經做到了主編的位置,他針對每一份投稿,審稿都會很非常的專注。
這很不容易。
每年都有過萬篇高水平論文投往《自然》,物理類論文也有幾百篇,還只是‘高水平’論文,低水平和普通論文更是不計其數。
這天坎貝爾正常的進行審稿,忽然看到一篇提交上來超導論文,名字叫做《超導定律與臨界常數》。
他掃了一眼都驚住了。
超導定律?
臨界常數?
這幾個單詞放在一起絕對非常了不得,正因為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稿件看到都可以直接放進垃圾箱。
就像是給頂級期刊投稿世界著名猜想證明一樣,類似的論文一直都有很多,但百分之99.9以上都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出於謹慎的原則,坎貝爾還是再看了一眼,隨後就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了。
“一作是,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