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所謂的實驗支援,只是理論研究的基礎而已,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方向推導,並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有關一個實驗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宇宙膨脹論只是一種解釋而已,我個人認為,它是錯誤的。」
「馬澤尼亞不能代表天文物理,他的想法和我是完全不同的。」
這些站出來堅決反對的天文物理學家,絕大多數都非常有名氣,其中還包括兩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學者。
他們站出來的原因很簡單,引入湮滅理論以後,他們的很多成果都被否定。
任誰花費一輩子時間投入到研究中,成果還獲得了國際獎項,結果被其他人證實研究是錯誤的,都是不能夠接受的。同時,也有很多學者站出來支援馬澤尼亞的說法。
這些支援的學者多數都很年輕,他們認為天文物理引入湮滅理論,才會真正的煥發活力,而不像是現在的情況—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天文物理的進步,多數只是發現幾個星體,或是對遠在'億光年'為單位距離的星雲做研究。
當天文物理引入湮滅理論,有了全新的基礎支援,領域內就多出了很多方向。
很多成果被推翻,自然就留出了「科研空地',可以讓更多年輕的學者進行探索。
這就是爭議的根源。
老學者們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被推翻,而年輕的學者們希望有更多的科研空間,就可以挖掘到很多新的東西。
一時間,有關天文物理的爭議,成為了國際學術界的主流,就連其他領域的學者們也加入其中,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很快。
支援天文物理引入湮滅理論的論調就佔據了上風,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多。
那些功成名就的天文物理學家畢竟是少數,還有一部分就像是馬澤尼亞—舒爾茨,已經被完善的《宇宙膨脹論》所征服,他們很清楚引入《宇宙膨脹論》,就能夠解決很多天文問題。
大部分年輕的學者,也包括其他領域的學者,自然會支援湮滅理論,支援《宇宙膨脹論》,因為湮滅理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強湮滅力場可以製造出來,一階能量波也被發現,天文學界繼續否定湮滅理論,不就等於是掩耳盜鈴嗎?
天文物理界圍繞引入湮滅理論的問題展開的爭議,成為了物理學界、學術界的超級大事件。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已經被遺忘了。
他們大張旗鼓的釋出了一個被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順帶釋出'的成果,也都直接被天文物理的爭議蓋了過去。
這對於恩波利—庫博是個好訊息,至少他不用面對學術界輿論的尷尬。
可實際上,遺忘的也只是學術界而已,有關天文物理引入湮滅理論的討論,絕大部分人是根本不感興趣的。
天文學、星體、黑洞等研究,和普通人沒有任何關係,即便研究再怎麼深入、再怎麼正確,也影響不了普通人的生活。
他們對
於湮滅理論、《宇宙膨脹論》同樣不感興趣,一階能量波之類的研究,也同樣無法和生活相關聯。
他們對此都持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普通人更關心的是'八卦新聞」。
現在學術界最大的八卦新聞,自然就是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以及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釋出的成果,把兩個成果拿到一起做對比,很明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早就已經發現了一階鐵元素的抗磁化特性。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做法是,根本不在意一個小發現,而是繼續研究直到發現一階能量波,並以此完善了《宇宙膨脹論》。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的做法是大肆宣傳,明明只是一個小的發現,卻讓他們宣傳的像是顛覆物理學一樣。
這個對比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