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磊是賓州法尼亞大學的博士,回國後在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工作,後來又到超導材料科學中心擔任研究組組長、研究主任,不管是科研還是行政都有不錯的水平,就乾脆被邀請擔任新期刊的主編。
編輯部其他人則是討論道,「大概是因為反重力性態研究
中心?所有人都知道,反重力中心代表著湮滅物理的最前沿....」
「我想,大概是因為王浩院士,他個人的影響力太大了。」「有王院士背書,什麼都是小問題....」
「不過,訂購的人,很多不是真要看內容,而是相當於支援、甚至是捐款吧?」
事實就是這樣。
國內好多人預訂新一期雜誌,只是因為期刊有王浩背書,就乾脆預訂了一下,相當於花點錢支援國家的科技研究了。王浩知道訊息以後,並不覺得是好現象,預訂了新一期內容,根本連下載都不下載,針對個人而言,肯定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研發經費,不需要依靠個人去捐款,《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也不需要。
王浩想想幹脆到網路上,釋出了一則打趣的訊息—
「《湮滅理論與物理》是非盈利目的學術期刊,盈利過多,錢只會放在賬戶裡發黴。
如果大家想捐款,我個人倒是不介意提供銀—行賬—號!/大笑/大笑/大笑。」
等訊息上傳以後,王浩輕輕搖頭滿臉無奈,對旁邊的張志強說道,「看好了吧?影響力太大也真是很煩惱啊!」
張志強沉默了一下,忽然討好的說道,「要不這樣,王浩,你再發一條訊息,把我的銀—行賬—號貼上去?」
「滾!
《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的成立,似乎和其他機構沒有關係,但任何領域都存在競爭。
學術期刊領域也一樣。
《數學新進展》主編布魯斯—普利策,就因為《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感到很鬱悶,他覺得今後的「數學獨家'沒有了。
如果王浩再有什麼新的數學成果,肯定會選擇釋出在《湮滅理論與物理》上。
《自然》雜誌物理編輯部的主編坎貝爾也有同樣的感覺。
之前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實驗成果,王浩的湮滅理論研究成果,都會選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以後肯定沒有了。
同時,數學、物理學術期刊領域,也迎來了新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即便《湮滅理論與物理》才剛剛成立,影響力肯定比不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但依託於最頂尖的湮滅理論、超導材料研發機構的支援,肯定會發布一些重大科技前沿研究成果,也肯定會受到國際數學、物理界的關注,未來的發展都可以用'不可限量'來形容。
但是,最著急的不是學術期刊機構,而是一些學術獎項評選機構。
比如,著名的諾貝爾委員會。
看到《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成立的新聞,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
格蘭—伯哈德—安德森,腦子裡就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等機構,可以專門成立一個新期刊,也同樣可以發展一個物理獎項?」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超導工業公司,再加上王浩巨大的個人影響力,成立一個物理獎項,也許過上幾十年,就可以和諾貝爾相抗衡了?」
「另外,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否頒發給湮滅物理研究?」
「如果再評其他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恐怕都會被拿來與'和平獎'做對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