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繼續道,「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甚至說,我們還完善了相關的基礎理論。」
這個說法讓臺下很多人驚訝了。
王浩並沒有在意其他人的反應,而是繼續道,「下面,我就論證一下,疊加力場邊緣引起物質磁化反應的原理。」
好多人聽罷都深吸了一口氣。
如果僅僅是公開實驗發現,他們可以認為是研究過程中碰巧發現的。
現在王浩直接說明要公開基礎原理,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肯定是深入研究了很長時間。
但是,問題來了。
既然已經摸透了基礎的理論,直接釋出成果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說什麼合作研究?
王浩開始講解起來,「物質被磁化,最基礎的原因就是原子內部承受更高的湮滅力,導致一系列反應。電子則被擠壓跳轉。」
他在白板上畫了一個原子的圖形,旁邊點上了幾個小黑點,也就代表了電子。
「當受到更高的湮滅力的作用時,原子會趨向於形成更穩固的形態。」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作用力會增強,也就導致電子會向內跳轉……」
「電子跳轉,並不會引起磁化反應,但當強湮滅力消失,回覆到源看來的強度,電子就會發生定向的迴轉……」
「這個過程才讓物質發生了磁化反應。」
「磁化反應也是存在上限的,這主要受到電子執行軌道影響,跳轉,並不是平移……」
研究的後續內容說明的是物質磁化反應存在上限。
比如,某種物質受到強度為5的湮滅力作用,所發生的磁化反應,和受到強度為6,所發生的磁化反應強度是相同的。
但是,當湮滅力強度超越一個上限值,物質受到的磁化反應又會進行下一步的跳轉,也許一下子就翻了幾倍。
「任何物質在強湮滅力作用下,發生的磁化反應強度並不是連續的。」
「我們可以理解為,跳轉波動。」
「某些區域會逐漸增加,某些區域會放空,某些區域則會固定不變。」
「這和物質基礎的原子組成、電子分佈有關。」
在說明了基礎的理論後,王浩給了眾人一段時間消化,還回答了幾個提問。
他隨後就進入到主體內容,「所以,研究需要大量的實驗、大量的資料,針對很多物質的磁化反應,已經不同強度疊加力場效應,都要特別做實驗研究。」
「當有了足夠多的資料,就可以以此進行分析。」
「這對於強湮滅力對於物質作用的解析至關重要。」
當王浩正認真說著的時候,臺下很多團隊都已經反應過來。
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某種程度上來講,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對於物質的作用,。
這種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資料。
如果能參與合作研究,第一時間檢視分析資料,肯定能從資料中得到很多的成果。
就像是粒子對撞實驗,拿到第一手的資料,第一手進行資料分析,就能夠輕易得到很多成果,發表很多影響力重大的論文。
這也是粒子對撞實驗,吸引很多物理學家參與的原因。
雖然粒子對撞實驗的資料也是對外公開的,但公開也只是對於參與方公開,其他人是沒有許可權進行檢視的。
哪怕後續其他人能夠檢視到資料,但因為相關資料已經被分析過好幾遍,也很難再分析出新內容了。